本帖最后由 寂寞的骄傲 于 2019-5-4 09:25 编辑
该片以在老北京,茶馆是公众中心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老舍以一个典型的茶馆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初期中国苦难和社会崩溃的历史的故事。
中文名茶馆 外文名 Teahouse、茶室、Teehaus、чайхана、Salon de thé 出品时间 1982年 出品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 演 谢添 编 剧老舍 制片人王学朴 类 型 剧情 主 演 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童超 片 长 1小时58分21秒 上映时间1982年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 彩 彩色 原舞台导演焦菊隐、夏淳 所获奖项 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83) 所获奖项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特别奖(1982)
公元1898年,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然而,在北京的一家大茶馆——裕泰茶馆里,却呈现着一片“繁荣”景象。你看,那提笼架鸟的,逗蛐蛐、玩蝈蝈的,卖古玩玉器的,算命打卦的;镖客们谈论着武术,摔跤手来与“仇人”讲和;财主秦二爷准备开办工厂搞“实业救国”;跑堂的伙计托着面来回奔跑,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照料着,左右逢源。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隐约地露出了令人窒息的黑暗面: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五斤白面就换个孩子”,太监要娶老婆,爱国者被捕,连县太爷都被神父吊在教堂里烧死了,这就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升腾”景象,它预示着大清国要亡的必然命运”。
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军阀割据,内战连年不断,民不聊生。北京城里有名的大茶馆都关了张,而只有裕泰茶馆在王掌柜的苦心经营下经过“改良”准备开张。
茶馆里摆上了留声机,后院改成了公寓,住进了大学生。社会上的动乱使王掌柜忧心忡忡,大兵们抢走了他的钱,连桌布也拐跑了;逃荒的百姓堵在门口;侦缉队的两个“老主顾”敲诈他;更使他败兴的是两个大兵要娶一个女人,这种“生意”竟也跑到他的茶馆里来谈判。
王掌柜非常困惑,不知这个世界再闹下去会是什么局面,而他又该如何生存……
又过了30年,王利发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仍在拼全力支撑着“裕泰”这个老字号。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特务和反动会道门沆瀣一气,残酷镇压爱国学生和共产党人;17岁的女孩被迫卖笑;流氓特务要霸占他的茶馆。
王利发彻底绝望了,他想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找几个知心人吐吐胸中的闷气。正好这时,50年前被清政府逮捕过的常四爷来了,那位办实业最后垮台的秦二爷也来了。三位老人谈啊,笑啊,用他们亲身经历在揭露着人吃人的社会。三人拿出拣来的纸钱,提前勾自己“出殡”,他们围着桌子撤呀,喊呀,那凄凉声在空中久久回荡……
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然后悬梁自尽——安然了结了一生。
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虽然通篇妙语如珠,十分诙谐风趣,但其主题严肃,结构极其严谨。这是一部为三个时代(清朝、民初、国民党统治)送葬的剧作,它为旧社会唱出一阕怆凉的挽歌。自然,为垂死者唱挽歌和迎接新生儿的降生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茶馆》在反映了三代反动统治的继承性的同时,也暗示了以康大力为代表的青年一代革命者必将取得胜利,人们有理由寄希望于这些迎接黎明的人,这是《茶馆》原作者的苦心所在。而影片《茶馆》在体现原著精神的时候,以生动的银幕形象,显示了一个人生真理:对待生活,斗争比妥协(逆来顺受)有出路;“改良”是一条死胡同,革命则意味着通向阳关大道。《茶馆》主人公、“裕泰”的掌柜王利发(于是之饰)的生活道路,就为这条真理作了注释。
链接: >>点击进入百度云下载<<(分享已失效,请勿购买!) 密码: j99p哈哈 连续发了电视剧和电影 结果弄错了 对不起各位 我道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