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想打这四个字很久了):中文大学本科生
1 环境
中文大学占地134.4公顷,有两个大足球场。这个面积可能在内地算不了什么,但确实是香港占地面积第一的大学(科技大学和港大都不到中大的一半),占了整个一座山。占山为王的感觉就是,绿化好生态好空气清新相对凉爽,有猴子有鸟有松鼠,当然也有蛇有蜈蚣。校内有很多猫,女工小卖部尤其多,有的很胆小,但是崇基书院宿舍前面那块的猫趴在路中间,你走上去戳它们都不会动的。
临海,靠近吐露港,几乎所有内地生迎新小组应该都在吐露港夜话谈心过。
初到香港那一年我都没觉得香港是个繁华的地方,因为中大所在的新界沙田区相当于香港的农村(我第一次去港岛被那边的繁华惊呆了==)。作为一个开放式校园,中大有两个校门,一个是著名的四根柱子加香港中文大学的牌子,一般的招生广告和宣传画都是这个门。另一个“门”是港铁大学站,交通算是便利,校内也有多种线路免费巴士代步。经提醒补充: 有三个门,本部校门,崇基校门,东门,大学站不算门。
想了解多些可以去看余光中在中大写的散文,比我层次好很多。
2 设施
很多图书馆,这个上面有人提到了,各种类型各种价位的餐厅很多,有适合聚餐的也有快餐,校长承诺应学生要求很快会开清真餐厅(有同学提醒14年5月已开放)。
大学保健处是免费的,有9间诊室,等候厅里会放动画片(我的关注点?)
各种室内室外运动场馆和图书馆内讨论室都可以在网上系统预定。
由于在山上,校园里有很多代步电梯可以帮忙,比如康本扶手电梯和李兆基升降梯。
3 与内地大学明显的不同
a 校领导成分
港校领导一般是学者教授,和政治的关联相对弱化。校长沈祖尧目前是校内大众情人(好吧可能只针对部分女性,我超迷他的),书院院长也类似,比如善衡书院院长辛世文教授是著名生物学家,参与过杂交水稻研究团队。
b 书院生活
中文大学有9个大小书院,书院不同于学系,是大家生活的地方,提供宿舍餐厅,组织各种活动,还有很多书院福利(比如发水果,宿生会给大家煮糖水)
善衡书院的学生时常会收到邮件邀请同学去院长家和院长及夫人共进下午茶,听说夫人点心做得很好吃,但是我没吃过。每周二三四是善衡书院共膳时间,院长及夫人,书院工作人员和书院学生在善衡餐厅共进晚餐,是围成大桌一起吃中餐,有点家人的感觉吧。
书院提供健身房和BAND房(练习乐器),校内也有非针对特定书院的公共健身房。
宿舍条件嘛,普遍两人间,也有3-4人的,一般是男女混宿,一层男宿一层女宿什么的。空调洗衣机烘干机厨房微波炉冰箱免费网线WIFI电梯这些,不详细说了。
c 学习生活
中英文混合教学,对于提高英文水平帮助挺大。我有一次GROUP有个美国人,所以连小组讨论都是全英文的,提升最大的感觉是口语。
中大有自己编写的粤语教材,为外地学生提供粤语教学,一般第一年学过初级和中级粤语,和LOCAL交流问题不大。
据我一个内地来交换的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区别是不用学马哲思修毛概。
和各个地方的学生一起学习,产生思维碰撞,可以学着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事实上真正接触以后会看到很多别的地方人的优点而非缺点,比如韩国女生为什么头发可以盘得那么好看,妆为什么那么自然那么靓丽!日本男生为什么棒球打得拉么好!德意志男生为什么打网球拉么帅!为什么西方妹子汉子每天都跑山路这么厉害,为什么丹麦的女孩子长得漂亮学习还那么努力……(难免会有点stereotype,但区别真的存在着)其实在内地一些国际化的大学也可以了解很多。
校内有很多讲座,上一年有印象的比如大山,刘瑜,余光中,北岛,白先勇。固定节目还有周三性别讲座,主要讨论性别歧视,女权主义,LGBT群体的话题。
小组讨论上面也有人提到了。
课程安排总体上讲比较灵活,自由度很大,拿高分相对比较难。CURVE 一般是A百分之10,A-百分之10-20。
-------------------------------------------
异常丰富的夜生活:2点睡的LOCAL是常态啦,LOL比赛能打倒凌晨2点半,图书馆有24小时进学园(因为风景优美,适合睡觉,人称“退学园”),可以通宵复习讨论,相信许多中大同学都有12点后或早上6,7点走出图书馆的经验。交换生出去泡酒吧兰桂坊什么的也有。
d 中大学生会
如果问内地学生最不喜欢的中大学生团体是哪个,我觉得学生会肯定名列前茅。在香港大学学生会中有一个潜规则,就是政治倾向上必须反G,这是一个LOCAL学长告诉我的,有的学生会成员倾向上不反G,但是加入学生会就一定要参与各种反G活动。有志于回内地工作的内地同学一般都不会参加学生会,就你高中入过共青团这一点,就够你在公开会的时候被各种问题问死了。参加过香港学生会的人以后回内地也指望不上入党了。
学生会的态度不代表其他中大学生的态度,而且反G派在行动力上比中立保守派积极得多,所以会给人一种港校反G浪潮席卷高校的感觉。
除了政治活动,学生会也是会为大家谋福利的,比如反对加住宿费。
e 职业规划贯穿本科
除了真的对研究有兴趣,很少有人读研究生。中文大学暑假为期4个月(噗噗我喜欢),常规实习需时三个月,还留有一个月时间自由安排。学生常常会收到职业规划方面的邮件,有教写CV, 化妆,面试技巧的讲座,也有提供实习机会。香港实习机会真的是很多,包括香港本地,内地和海外地区。学习上和工作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用的教材也很新,基本不会过时。
f 中港问题
处于香港,对中港问题的理解角度有小小不同。能理解激进派,也认识很多中立派。能理解很多内地人的观点,也反对双方网络上的过激言论。
g 宗教
学校有很多基督教徒,改变了我对于基督教的很多刻板认识。有信教的同学跟我说他虽然信基督,但是也撑同性恋,宗教是会与时俱进的,有的教义是可以变化的。她吃饭前是一定会祷告的,但是不会要求别人照做,周围也很少有基督教徒传教欲望很强烈(当然还是有的)。
h 观看内地娱乐活动受到限制
比如什么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还有国内网站上的美剧动漫,都要安装特殊插件才可以看。QQ音乐,酷狗用不了,打基于内地服务器的网络游戏会卡==。校内还禁止打麻将。但是可以自由享受YOUTUBE和FACEBOOK。
类似的补偿还有中唱会请香港本地歌手做嘉宾,门票又便宜吧。我记得去年是谢安琪。
校内LOL比赛貌似请了职业选手做嘉宾,请Toyz来打1 on 1挑战赛。
i (居然能编到i !)DEM BEAT
噗噗噗最近知乎也有讨论,感觉饱受争议的样子。除了大家可能已经了解的迎新BEAT,书院BEAT,还有内地生活动的一些,我觉得之前文化节四川穿熊猫装的那个和上海的上海话BEAT很酷阿!我们还有特别有(nao)趣(can)的吃饭BEAT:“我好肚饿,真的好肚饿,要吃饭,要吃饭,一定要吃饭,没得救,没得救,一定要吃饭。”噗噗噗真是蠢死了。
j 使用英文名
印度人韩国人日本人的英文名都可以是原名的英文拼写,中国人就不行!实习的时候HR就一定要我的英文名,我英文名比中文名难记也不好读,他们还是坚持叫我英文名。
很悲伤的一点是,认识关系很好的LOCAL朋友,一起上课吃饭出去玩,两年了,连真名都不知道。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电视,有个男的他女友人间蒸发了,想找人,发现只知道对方叫ZOE,连真名都不知道。
k 室友(7.8更新)
善衡书院分宿舍采取自愿原则,申请宿舍的时候会填一张表,表明你希望的室友(如果没有明确的个人,可以选择希望是内地人local和international),希望看到海景还是山景,靠近厨房卫生间还是不靠近,优先几层,然后书院会尽量满足你的意愿。总的来说自由度很大,室友一年一换,想和之前的室友一起住可以继续申请,想换人也行。
4 关于中文大学很土?
科大计算器,港大西装领带,中大人字拖,这基本代表了香港三所大学的特色。与时髦的港大同学不同,中大学生标准配置是:颓T(各种社团,迎新营,学系,书院的统一T恤)+人字拖(据说集齐7双可以召唤神龙==)
前面也说了我们学校是乡下,土一点也可以理解嘛。
5 男女比例
男女比3比7,问男女生质量,请参考第4点。
=====================================================
写得比较流水,想到再补充。有时间再上图吧
2012-2013 社会学文学修课硕士。
环境、设施 地处沙田马料水,占地数百公顷,港校之最。夏日蚊虫凶猛。天人合一众人皆知,无需多言。中大的校徽,由紫色和金色组成,紫色象征热诚忠耿,金色象征坚毅果敢。校训为博文约礼。
图书馆:偏爱利国伟,偶尔也去钱穆图书馆。牟路思怡图书馆也不错,只可惜通常人太多。因为上课半径的缘故,胡忠多媒体很少去。 食堂:善衡的食堂,众志堂,范克廉,新亚,还有晨兴、和声书院的食堂等等,都很好。虽然吃饭这事儿众口难调,不过只要愿意花心思,相信在中大也不会欲求不满。
交流 名人来访是常有的事情。对于我等小地方来的人来说,还是挺稀有的。求职、学术还有慈善等等各类工作坊,应有尽有,邮箱一直都爆满。学校与学校的差距就在于此,资源的开放程度和丰富程度天差地别,表现之一是同辈间眼界和视野上的明显差距。高等教育始终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工具,隐蔽地体现了cultural capital的支配特性。
氛围 范克廉广场有好多檄文一样的宣告,主要关于校方的一些事务。本科生参与这些活动更多,大部分来自内地的Msc Mssc和MA们往往一笑置之。他们的文笔和提法都有些幼稚,但是至少这也是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锻炼和尝试。来自日益世俗化威权体制的我们,有没有不屑他们的资格还值得讨论。
上教育社会学这门课时,老师和我们提到,香港大学的精神是“在各行各业都成为精英、领导者”。所言不虚。点开wiki百科可见一长串港大校友,政商界精英荟萃,贤达云集。沈祖尧校长,也是港大医学出身。 我们追问,“那中文大学的呢?” 她想了一会儿,答道:“香港中大的精神应该是关注民生和社会。” 然后她和我们一起笑了。相比港大的四平八稳,中大自从成立就有叛逆的味道,英属殖民地的不成文惯例是当地只成立一所大学。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两校学生也是类似的,既然都是向上攀登,以批判的姿态或者是听话出活的姿态几无区别。
师生与求学 陈海文做thoery,郑慧婷做deviance,谭康荣讲stat。作为修课硕士的我们,连他们授课时究竟只用几成功力都很难看出,毕竟一年太短。班级同学local与non-local大约1:2的关系。不少已近中年的香港人下班后风尘仆仆赶来大学上课,积极提问,读书在港人眼里是平常事,有需求就来,相比内地其学历崇拜要淡化一些。有一些家境殷实的同学,在这儿把重点放在游而非学,平时浑噩听课,final抄知网应付,甚至都不愿抄一下JSTOR,2学期一闪而过,随后毕业回内地考公考编,仅为混文凭。无意评判他们的行为,只觉得如果能多读些书,多与港人交流,岂不美哉。
没事答一发,中大本科,待了五年,说说中大的学术吧。
之前的回答里已经有很详尽地说明了中大的生活是多么多姿多彩了,每个人在中大的这几年都收获了非常多的回忆,我从出国的角度说一说我的经历吧,工科狗的自白。
其实大一大二一直摇摆不定究竟是出国继续读还是留在香港拿永居,不过大三去多伦多交换的半年时间坚定了我内心想要出国的想法。现在想想当时也不明白是为啥要出国,也许当时就是愣头青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许是因为遇到了一生中的挚爱,总之我是下定决心要出国了。于是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准备托福和GRE,开始选校定位,开始准备申请材料。询问周围的同学,学长学姐,令我惊讶的是,出国读书的太少了,连我们这种EE纯工科都能在香港这种地方找工作,中大的本土化实在是做得令我佩服。不过理工科同学工作的待遇相比商科同学的巨大差距让我还是决定要去别的地方发展。
我跑去找了我的教授(注:我教授是清华毕业的,学术经历光辉无比,在他看来,申请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几番讨论下来之后,我们商定了一个申请学校的List,现在想来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看着中大的国际排名比国内很多高校高不少,想来应该也是好学校随便挑,于是目标都是瞄准了北美前15的学校,当时想的,还是勉为其难地加上多伦多大学吧。
于是申请的征程就这样顺利地开始了,一个一个申请递交,一天一天焦急地等待,等到四月最后一个结果,PhD全聚德,MS录了宾大和西北,这个结果我真是始料未及啊,不过当时我收到结果后也是挺淡定的,出去跟哥们吃了顿自助火锅,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也没有影响到我的心情。不过我依然不太明白为何这个结果,中大不是很牛么?
直到后来我的mentor找我谈话(PS:跟老板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年级比较大的教授,见得多了),他跟我说,中大虽然学术水平高,但是由于一直本土化的发展,出国的学生非常少,导致国外的很多教授不了解中大学生的水平,毕竟申PhD是事关教授自己以后研究的事情,这种相对personal的东西教授当然不会专门去看排名。以前一直招哪些学校的,或者有熟人推荐的,当然继续招啦,用脚想也想得到,谁会冒险招一个听都没听说过的学校的学生。这番话似乎很有道理啊!后来仔细想想才明白,教授这意思是在安慰我,不是你不行,也不是中大不行,只是那帮教授不识货,不了解中大,嗯对对对,一定是这样,我差点都信了呢!水平差的人就是水平差,也别安慰自己了。
拖到了五月我依然没有做决定,也许其实内心是不想去想这个事情。
直到我跟老板的又一次谈话,老板说,你九月如果去读MS的话,去上了几门课,十一月又要申请了,而且你第一学期的成绩还没出来,所以这完全和你今年申请的时候可以提供的条件一模一样,这个MS不但帮不到你申请PhD,可能还会成为你的瓶颈。我自己也有反复纠结过这个问题,但是老板既然把问题说得这么通透,我就欣然决定了留在中大一年,留下来干嘛呢?做实验啊还能干嘛?全职研究员(Research Assistant, RA)老板开工资干活。
说起来也是很有意思,七月才开题,十一月你让我发一篇国际期刊?Excuse me?不过当时的我也没有多想,既然决定了,担心这个担心那个都是没有用的,只有这一条路能走,不管走不走得通都只能硬着头皮做呗,还能咋地。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开始了,一开始连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想明白,基本上是走一步算一步,有了实验结果就想想还能做点啥和这个联系起来,没有实验结果就这做做那做做,非常规的要求只能用非常规的思维来办了,所以我自己经常跟自己说,其实我这半年虽然发了不错的paper,实际上完整的实验习惯并没有养成,不是按照正常的流程在走的,所以想到后面的路我是有点忐忑的,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好。那段时间不停思考不停地改进实验,做实验做到晚上十二点甚至一两点也是家常便饭,基本每天和哥们一起赶港铁末班车(注:香港地铁还是很良心的,末班车居然夜里12点45都有)。这样的生活差不多一直持续到十二月,我的论文终于被国际上一个还不错的期刊接收了。MD终于熬到头了,该歇歇了吧,无奈套词才刚开始呢,申请材料还要递交呢。
稀里糊涂又是一阵忙碌,这次我明显感觉到了paper的力量,套词的教授基本都回复我了啊,表示有兴趣啊,欢迎申请啊,艾玛太不容易了,我第一次觉得我这是用绳命在申请啊摔。
十二月刚刚投完材料,转眼一月第一个offer就来了,就这样陆陆续续offer是拿了不少,我心心念念的斯坦福还是没有消息。我还记得在我面试stanford的时候那个教授说的,教授问我想做啥方向的,我说我想换另外一个方向bla bla,教授又问我你想学习什么研究方法,稀里哗啦说了一大堆,教授也面无表情不知道是高兴还是不高兴,直到说到我的research
然后我说嗯我的这个工作刚刚发了paper,然后他好像很意外的样子,oh really? which journal you got accpeted? 我说XXX期刊,他一下子像打了鸡血一样的,oh it is really an exciting news, XXX is not a normal journal, you should tell me at the beginning of our interview! Have you updated your publication to the admission committee? 我心想,你一上来就问我这问我那,给过我发言的机会么。。。然后我说啊,我给committee说了,但是他们说不接受update。然后他说,dun worry, I am writing it down and will update it to the committe for you. 呃好吧,然后我就等啊等等啊等。
这是我眼中的中大,一个有优势也有短板的地方,中大的生活给了我成长,也给了我我一些限制,我爱中大。写这篇回答的时候知乎给我的推荐相关问题中有“在斯坦福大学就读时怎样一番体验”,希望再过一段时间我能够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不说了各位,我继续开始狂奔了。。。
—这是就读体验系列的第57个学校—
关于作者: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资讯科技管理硕士 一袋小熊
在岭南大学四年的本科让我有所收获,也有所遗憾;而在中大的这一年,算是一次的凤凰涅槃;这一年,在CUHK的校园里, 我听过一些很有意思的课,受教过几位很棒的老师,结识过三五知己,驻足过美景,品尝过美食,也遇到过那么一个很喜欢的人。
虽然在中大时间不长,也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个中大人,但还是希望我这篇薄文,能带给大家一些参考,在看完后可以了解在中大就读硕士是怎样一种体验。
1. 上个世纪起始的变迁
本想用历史悠久来开始这一段,但“历史”二字太过沧桑,尽管中大算不上年轻,可我依然想用充满活力的词汇形容她。
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或CU),世界大学联盟成员,上个世纪创办的书院制名校。
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 (香港把“研究生院”称为“研究院”);
1969年大学本部迁入沙田现址;
1974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同年设立医学院;
1980年首办博士学位课程;
1986年成立逸夫书院;
2006年成立晨兴书院,善衡书院;
2007年成立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和声书院。
这里有人要问了,还有三大书院呢?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新亚、崇基、联合这三大书院已经开始萌芽,由最早的一批海内外学者(钱穆,唐君毅,李应林等)创立,算是中大的前身了。
中大的创立打破了香港被殖民一百多年间只允许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铁律,曾经掀起了香港七十年代的"中文运动"。
2. 所谓人文,大概是相处不累
我之前在科大(UST)读过summer school,港大(HKU)也去过很多很多次,这三所学校,各有各的风格,比较下来,我还是会更偏爱中大多一点,当我身在中大校园的时候,从不会有压迫感,而在HKU和UST的时候,则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也许,这就是属于中大的人文——她像一个学识修养极高的书生,温文儒雅,相处不累。
”书院“算是中大独有的一个特色,虽然说只有CU的本科生才有享受书院的权利,但作为硕士生的我们,各大书院的餐厅也可以是我们用餐或讨论课题的好去处。有好几个书院都是依山傍海而建,因此风景都是绝佳的,我本人就特别喜欢伍宜孙的落地窗山景食堂以及和声的无敌山景露天平台。
(和声书院的山景露天平台)
中大的校园被称为亚洲最美的校园之一,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原谅我词句匮乏,这里借用几句其他网友的话“从大学地铁站起步,以任何一所书院为终点,信步而上,会途经清雅的荷塘,苍郁的老树,翠瓦丹柱的亭台,两侧树木成行的大道,幽静的庭院,芳馨袭人的中药园,别具风格的建筑和雕塑,以及各种景物,使人应接不暇,凡此种种,都使得中大成为一个适合潜心治学,培养德行才能的好地方。”这几句话对港中文的还原度极高,每一次走上山的路上,我都会感到非常的惬意和放松。
3. 排名看看就好,别太注重
QS世界大学排名第44位;亚洲第8位;香港第3位;其实吧,这个排名跟我们的硕士项目没太大关系,主要是看教授发的论文水平和研究实力;不过作为港中科的硕士毕业生,去应聘工作时还是相对来说会有些优势的(下文会对我系毕业生去向做些介绍),某些企业的老板甚至还会带有一些个人的中大情结,说不定就会因此录用你嘻嘻。
4.不管在哪个学校,学习要靠自己上进
- 课不多,不代表轻松
“全英文”授课(硕士的课程有极个别专业会用到中文授课,其他的都是全英文),大部分课程走的大多是浅而广路线,指导思想是覆盖更多的知识点,如果你想深究,需要自己再去钻研。总体来说,中大授课型硕士的课程分为两学期or三学期,如果是两学期的课一般就是每学期各5门,总共10门;三学期的话,每个学期3~4门课,有些专业的课业任务也会比较多一点,比如说金融之类的热门专业, 要从上一年的7月份一直要上到下一年的6月。而其他的一些偏文科的专业则是从9月份上到4月份,不可谓不轻松。
专业课一周不会很多,大概3-4节,每节课时长在2个半小时到3个小时之间,因为是全英文授课,所以真的需要很多的耐力才能专注。我自己本科也是全英授课的,但是本科的课程一节课的时候会短很多(少于2小时),所以来到硕士的专业课上,一开始还是会有点不适应的,尤其像是我这种跨专业的。
虽然课程不多,但任务并不轻松,更多是以小组形式,essay、presentation、quiz等等,会有很多的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室也经常会很抢手。我这一年的时间里,总共十门课,每一门课都有至少1个以上的小组形式的作业,所以,不断地学习怎样去和不同的人做teammate,以及做project都是很棒的体验,对未来你进入公司企业和不同的人一起做项目是一样的道理。要记得,你总会遇到那么几个猪队友,现在是这样,以后也会是这样;重要的是,自己不要成为那个猪队友,首先做好自己的Part,有能力的话带动其他组员一起做好,那就很棒了。
- 给你们做个选课指导,希望某些老师不玩知乎...
每一门课程,教授都会打开你的眼界带来一些新的思维,甚至一门技术,若你想好好钻研,可能你会发现时间都不够用了。这里简单地说一下我们系的课程点评和教授选择,如果对ITM(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或者BA(Business Analytics)有兴趣的学弟学妹可以参考一下哦。
每年的课程设置都会作略微的调整,今年的必修课可能下一年就会变成选修课,所以我就不从必修还是选修的角度来说啦。我个人感觉ITM课程里边非常不错的课有这么几门:
首先是Decision Models & Applications, 非常实用的课程,主要讲的用Excel里自带的Solver功能来解决不同的线性规划问题,任课老师Dr Lau的表述非常清晰,曾经在高盛做过2年分析师,听其他同学说他整个人就很有高盛出来的风格,人超级nice,同学们有问题问他,不管是容易的还是复杂的,他就会一个个耐心地解答,知无不言,没有任何架子。
第二门要推荐的课是Business Process Analysis & Information System Auditing, 简称BPA & ISA, 我个人最喜欢的老师就是教这门课的Samuel, 或许有一些人会比较介意他的港式口音,但是我相信,一个能把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BPA和ISA的知识概念讲得很透彻,让我感觉很有趣的老师,一定是个好老师,这门课对于将来从事信息系统(IS)方面的同学来说会是相当有用的,刚开始学的时候会比较抽象和难懂,不过放心,Samuel讲课的逻辑极为清晰,板书也是为数不多的做的很全面的,本人也是很认真负责的。
还有一门课,叫做IT Law for Executives,是一门质量非常高的课,任课老师Ronald是一个香港大律所的Partner, 平时白天在中环,周一或周三晚上会来教我们;Ronald相当有个人魅力,大律师的感觉一讲话你就能听出来,非常棒的British Accent, 这门课主要讲的是Contract Law,Tort Law 以及与IT相关的一些律法的应用,对法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不妨试试Ronald的这门课,会受益良多的。
还有几门课,也是相当不错,限于篇幅,不再多讲~
要提醒的是!有两门选修课如果当时还能选到其他的课就千万不要去选这两门了,一门叫做ERP,老师蛇精病一样的;另一门叫做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因为今年换了个新老师LY......长得挺帅的,但是讲得有点烂......
- 说到学习,必须要介绍图书馆啊
中大的图书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只要你愿意去找、去看,就不会有你找不到的资料。这里,我放一个我个人最喜欢的自习的好地方(建图),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没事,以后你们知道了就会喜欢上它的,不过那里的图书馆座位很有限,要早点去哟。
(建图顶楼平台)
(建图一角)
(建图自习)
5.各奔前程,愿君安好
在我们全部52个内地生同学里,有48个是从内地申请过去的,剩下的4个本科是在香港就读的;其中15%的人有过1~3年的工作经验;我个人感觉我们ITM系历年的硕士毕业生出路都挺不错的,不知道其他的专业如何(如果有了解的可以在下面留言给我)。
就今年来说,52个人里边,目前已经找到工作的,到现在为止估计有30多个 (因为有不少在香港硕士毕业的会选择毕业后回大陆参加下一年的秋招,我们专业的小伙伴都算是相当积极的,从上一年9月开学就已经开始在找工作了)。我已知的,有4个去普华永道做IT Advisory的,有3个去德勤做Project的,2个去万科地产的,1个去IBM的,2个去Baidu的,1~2个去腾讯的,3个去安盛的,3~5个去基金证券公司的,3~5个做IT相关的,还有一些其他的都挺不错的公司。这些目前已经找到工作的,无一例外,都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这五个地方;去北广深的最多,上海的相对较少;留在香港的最少,除了我以外,仅有4个人。
和大家相处的时间并不算太长,才不过一年,但是彼此之间的关系都不错,之前只要不是太忙的时候,周末都会相约一起去聚餐、骑单车、行山、出海之类......对了,咳咳。。这一年里我们系还成了两对,祝愿他们安好到白头。
6. 生活就是要吃各种美食
对我来说,生活,就是不停地尝试各种好吃的东西。鉴于网上有很多关于中大校园美食的帖子,这里就不罗列了,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位于王福元楼的土耳其Kebab,和声书院的落地窗食堂,李卓敏医学大楼楼下的双送/三送饭。
下面这个博客里写的还是比较全的,有兴趣的可以点进去看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59a210102uy8c.html
7. 有遗憾,但也许会是另一种圆满
在中大校园里有个被称为“香港第二景”的合一亭,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风光无限好,别有一番意境。我一直都想去看看,但是一次都没去,我心心念念着,以后要带着自己的那个她一起去看,想来也是很傻,只不过是一个无数人去过的景点而已,何必那么较真。又一想,其实也挺有意思,现在离开中大了,留下了这样一个遗憾,等以后遇到了那个她,再一起去那个地方,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合一亭”一直都在,我等的人却不知何时会来。
(合一亭)
(合一亭,天人合一)
8.中大的漂亮有图有真相
真要向别人介绍起中大有多好,才发现自己的语言多么苍白无力,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
有人说,一年的时间很快,怎么过真的取决于自己。
还有人说,离开香港越远,越发体会得到香港对自己的影响。
我,在香港,在中大,等你。
作者:一袋小熊
编辑:Ray,Lily
都看到这里了,就留个赞再走嘛~
找作者聊聊:一袋小熊Taylor
香港的那几所学校:
1.黄宇人:在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2.黄宇人:在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如何看待香港一年制硕士?大陆本科生申请香港的大学读研的流程是什么?结课了,如梦一场。
梦的开始是2018年8月26日,时光飞快的掠过手心,留下细细的掌纹。你拖着沉重的行李走上15楼,推开门,瞧见8平米的栖身之所。
在这8平米的小小空间里,你曾绞尽脑汁写论文写到满星低垂,你曾和室友从彻夜长聊到寂寂无声,你给好朋友打电话,电流穿过整个中国,记录了你的欢笑与泪水。
9月的那一天,你们躲在小小的房间里,外面的世界刮起14级的台风,你们怕窗户被吹破,掩耳盗铃似的拉起了窗帘。那是你第一次在自然灾害面前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天摇地晃的时候,室友说:“不如......我们看看论文?”
论文成为了你们试图保持平静的救命稻草。
后来呀,在这一年里,你看过很多很多论文,你为学者们的智慧而感叹倾倒,却再也记不起台风那天你看的段落。那天你心不在焉的读着书,心里却全都是忐忑。
你是一个胆小的人,从小就是。极度害怕极限运动,不敢去游乐场,不敢登高,不敢一个人,不敢 去想象任何没有制定计划的未来。可是在这一年里,你把自己所有的恐惧都切切实实的经历了一遍。先是一个人来到离家2000多公里的校园,经历了读书与求职的痛苦纠缠,经历了半夜回家走夜路的不安,经历了坐的地铁因为有人卧轨滞留了一个小时的恐慌,新闻上每天都报的各类事故常常就距离自己不到一公里,加上各种意识形态的纠纷,不同肤色、不同人种、不同思想的人川流在学校与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暗涌的潮水下,又是另一番面貌。电梯上永远高效率的左行右立,地铁站歌者动听的低诉,吉他声与这个城市的夜色融为一体,行山是本地人永久的乐趣,绵延的蔚蓝海岸线将整个钢铁森林包围着,光荣与梦想依旧野蛮生长在这座愈来愈“大陆化”的南城。
这就是香港。
这就是港中大。
五光十色,兼容并包。
作为一个北方孩子,你对周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没开始上课的时候,你就兴冲冲的报名了campus tour,和许多学长学姐们逛了一大圈校园,你在心里暗暗的算着,这个学校大概有五个你本科学校大。你的学院在山顶,当你看到学院教学楼的大厅里居然还有琴房时,你在飘扬的琴声中第一次真实的感受到,自己一直以来向往的文科氛围浓郁的校园模样,应该就是如此。
那一瞬间你忘掉了所有的忐忑与不安,决定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多参与活动,多听讲座,多去认识新朋友老师。
一年过后,你觉得非常遗憾。时间怎么就显得特别的宝贵,把老师布置的论文看完都是莫大的困难,一周一门课四篇,四门课就是十六篇,除了看,还要记笔记,要准备小组作业,要准备workshop,要准备课程论文,论文要外出采访,要20页,要查重,最重要的,要无休止的小组讨论。
在图书馆里绕一圈,一定会看见研讨间的孩子们,为了选题争论不休的样子,白板上写满了潦草的板书,从选题到结构到分工,每个细节都要反复推敲与琢磨。
时间就在这样反复而琐碎的过程中悄悄溜走。
结课了,你带着这大半年学到的知识与收获的经验回到家里,见了一些老同学,还是一样的熟悉,家是个非常神奇的位置,就像一个虚拟的时空穿梭机,你有时觉得时间与记忆在不断闪回,仿佛自己还在高中或者本科,坐在沙发上为着模拟考而烦恼,可下个瞬间就会意识到,再也没有模拟考了,研究生都快毕业了,本科对床的室友已经领证了,初中同学孩子都会走路了。而你自己也在外面的世界里闯荡出了一些特殊的回忆。
永远都回不去了。无论是以前的自己,还是那个又爱又恨的学生时代。
第二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你才后知后觉的找到学校最漂亮的一个角落。在建筑图书馆的天台,要走楼梯上去,放眼就是吐露港,白天有风安静的吹过来,夜晚就是灯火斑斓,流动的是车灯,静止的是楼宇里与天空中的闪闪光亮。
你的学校最出名的景点叫做“天人合一”,可你觉得这里比天人合一更好看,更亲密,更属于你自己。赶论文的时候,你会喜欢走到这里来,听一首抒情好听的歌,让歌声,风声,烦恼慢慢融作一体,再轻轻的消失在吐露港的海面上。
“如果两个人来,一定会很浪漫。”你每次都这样想。
如上文所说,你胆小,忐忑又杞人忧天,可又非常容易被拯救。快乐在你眼中来得很轻易,而在这里,在坐落在沙田,避世一般的山城校园里,你需要的快乐也变得更加纯粹。
你喜欢每一节你选的课程,来自德国、荷兰、西班牙的教授们口音都不相同,可是她们都让你燃起过对这个专业不同领域的热爱;来自香港、大陆的教授认真又有趣,他们让你看到世界的另一面,不,应该是世界不只有两面,而他们带你一起在课堂上经历了一次全球飞行,跳脱出中国大陆,跳脱出欧美,让我们一起体验印度的身份认证系统,去看看阿拉伯之春,去体验公平贸易,去模拟东欧的难民营。
他们会告诉你pessimism of the intellect, optimism of the will.
要保持知性之悲观,意志之乐观。
他们会告诉你人生的根本要务不是建立事业的丰碑,而是find your paradox.
在你一遍一遍的在论文海洋中挣扎,在密集的小组展示中喘不过气之后,到头来你也会充满一些成就感的发现,你还算圆满的完成了那么多你感兴趣的选题,从信息茧房,东南亚劳工,粤港澳大桥,恐怖主义的图像化传播,文化亲密性到快手亚文化探究......你在一座校园中,却好像看见并感受了好多个世界的星光。
就像衡量距离远近有实体与虚拟两种判别方式,经历过这些,你现在慢慢发现,你与这个世界的距离,好像近了一点点。
世界依旧在自转,可你在奋力奔跑了一年之后,终于停了下来,抖抖身上的露水,开始回忆。
你想起第一天看到校门的时候,你骄傲的拍了照片给爸爸妈妈发过去,却没有告诉他们你迷路了二十分钟才找到;
你想起你专门跑到图书馆找到你们专业的书籍,发现居然有满满三大架子的时候,心里居然冒起了矫情却真实的感动;
你想起你第一次鼓起勇气跟香港人说粤语,对方没有嘲笑你,反而认真的纠正了那个特别简单的发音;
你想起你在这里交到的第一个朋友,以及之后慢慢认识熟悉的同学们,以及那些,几面之缘之后就再无交集的甲乙丙丁。
你发现你舍不得这里的每一个人,连甲乙丙丁都舍不得,你想起与每个人擦肩的瞬间,那一瞬间至少是真实的,可遗憾的是再也留不住那一天。
遗憾出现的时候,你就更加留念这里。你想把这一年在你生命中的痕迹,印绘的深刻一点,再深刻一点。
你不想轻描淡写的离开。你想用力记得。
这是香港中文大学。
这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传播硕士项目。
这是你,也是带着迷茫到来,带着不舍离开的我。
总是记着一句话:青春眼中的水晶,在岁月看来只是露珠。五年十年过去,你总会悲伤的发现,记忆已经开始变得模糊。可是,就像家一样,这里也是一座小小的时光穿梭机。
在这个穿梭机里,时光不会倒流,但记忆可以闪回,闪回到2018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在那个学生年代的尾巴,你拎着沉重的行李,走上15楼,推开门,瞧见8平米的栖身之所。
你带着闪闪光亮,笑着对我说,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