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时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陆游,曾造访道明白塔禅院,写下了《白塔院》一诗:
冷翠千竿玉,浮岚万幅屏。
凭栏避微雨,挈笠遇归僧。
残日明角楼,屯云拥塔层。
溪山属闲客,随意依古藤。
这里的“千竿玉”说的是崇州道明镇的竹林,诗中提到的“笠”,则是用竹子编制的一种生活用品。
道明镇以竹闻名,而竹集文化,美学,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功能价值于一身,在川西林盘景观中发挥着其他植物所无法比拟的作用。
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坐落于此地的“竹里”,正是成都川西林盘的代表地标。
一座睡卧在竹林中的建筑
道明镇的竹编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即公元3-5世纪,当时的晋代历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述江源县时写道:“江源县: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这里的羌筒,指的就是羌竹。2014年11月,道明竹编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和大多数"非遗"一样,道明传统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相传,但同时也面临着重找出路的问题。
而其中的转机,源自一座叫“竹里”的建筑空间。
远远望去,竹里像是一个卧倒的数字8,被竹林包裹着,圆形小青瓦房与周围竹林、树木,与远山、田野相得益彰。其建筑内部更是曲径通幽,水景与山景之于两个中庭天井,营造出传统元素与设计美学的诗情画意。
更不可思议的是,竹里从动工到建成仅用52天就完整呈现,800余平方米的建筑美到让人惊叹。
在落成后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竹里受邀参加北美最大建筑盛会芝加哥建筑双年展,还作为中国“未来乡村建设”的展品入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A+U》《时代建筑》等顶级建筑报刊更是争相报道。
那么,这里为什么叫“竹里”?这还得从陆游的一首词说起。
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
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
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
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
陆游的《太平时》里有竹、有树、有鸟、有茶,这一派生趣盎然的场景中,表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状态,多惬意的生活啊!
在诗句的指引下,竹里铺展开来。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袁烽,作为竹里设计师团队的主创者,由此获得了设计灵感。
“竹里”这个名字取自诗头的两个字,整首诗的意境也凝结于此。“竹”是指环境,自然的场景;“里”是指文化,内心的归宁;竹林、房栊、鸟鸣、古琴、沉香等所营造的意境与场景,是一种远离纷扰都市生活的安静与祥和,也是返璞归真的乡村本貌。
这个在乡郊田野上盘旋着的青瓦房,由轻型钢木构架支撑起内向交叠的屋面。传统的坡屋顶,遵照拓扑学和几何学规律,在空间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多功能的组合和适应性多功能空间,被有机地布置在“无限(∞)形”屋顶之下。外墙除了运用木柱稳定基础,还让竹里家家户户熟知的竹编化为设计。
“竹里”的建设初衷就是为道明竹编提供一个传播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文创”的作用,让竹编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借力乡村旅游,让竹编工艺有更大的市场。
竹里,不只是建筑
在天府之国的广袤土地上,星罗棋布地镶嵌着一颗颗、一块块“绿色翡翠”。这就是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的川西林盘,因其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郁郁葱葱、望而不透。
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乡村居住环境形态。
“竹里”所在的成都崇州道明镇龙黄村9组,距成都主城区50余公里,就是川西数不清的“林盘”村落中的一个。
小小的一个“竹里”,把川西林盘的精华都收于左右。两个院落内向迂回,曲径通幽,回应陆游诗中“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的意境。形似无限符号的天井安插诗意山水造景,透过内部玻璃帷幕可以观赏其中的幽静。竹内有筑,竹里有院,竹外有田,而田又可以在竹内。
竹里最后的落成,可以说完美暗合了川西林盘特有的田园风光。
如果说竹里代表了道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林盘”则是成都平原典型的“物质文化遗产”。
竹类植物婀娜多姿,潇洒挺拔,在川西林盘景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竹、林、水、宅、田是林盘的主要构成要素,林盘外围多为茂密竹林与高大乔木环绕,一般为前竹后林的模式,整个宅院隐于乔木与葱绿的竹从之中,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竹林与水、宅、田形成了各具风情又和谐统一的田园景观效果。
川西民居在建筑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竹影青墙,梧竹幽居,竹与建筑相映成趣。居民居住于院落之中,游憩与林盘绿竹,作于地头田间,竹与水与宅与田,和谐共生,相映成景,从而构成了“田中有庐,竹林掩映,小桥流水”的田园景观。
传统的川西民居形态根植于农耕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林盘的形成也受到道家思想和西蜀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创立了川西林盘古朴潇洒的造园风格。
有人说,在川西林盘上,如果你看到了成片竹林,就能找到人家。
竹类作为重要的造景植物,在林盘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公用空间,供家人邻里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这种水渠环绕、围竹而居、密竹簇拥、沃野环抱、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般“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成为了川西林盘的鲜明自然与人文标签。这种人性化的舒适生活方式,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
作为世界上林盘最密集地区,到2022年,成都将全面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整治任务,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一座座掩映在竹林之中的农家小院,古朴而特色鲜明,安静而生机盎然。
在川西林盘,邻里之间就如同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或抒情,或叙事。屋前修竹三两根,林下竹桌茶一杯,看的是青山耸翠,观的是田野烂漫,听的是鸟语蝉鸣。在川西林盘的家长里短中,演绎出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川西坝子生活美学。
(图片来源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