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选择: 产品分类一 产品分类二 产品分类三 产品分类四 产品分类五
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讲了什么?
作者:佚名    所属栏目:【产品分类三】    时间:2023-08-02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社科经典:“社会”这个东西,只有在我们表演的时候它才存在。

作者:【美】欧文·戈夫曼-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社会学家,拟剧论的创立者。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社会学领域的先驱。

关于本书:本书出版于1956年,是戈夫曼最有名的著作。这是第一本把人类的面对面互动作为社会学研究主题的书,在这本书里,戈夫曼运用戏剧类比的方法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

这些论述奠定了戈夫曼戏剧理论,也称“拟剧论”的基础。

1、很多社会学家习惯于把社会放在个人前面,天然的认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但是拟剧论告诉我们,想要理解社会,必须先了解一个个的人。“社会”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一次次互动之间产生的,戈夫曼把这个过程叫做“情景定义”,并把它作为解答“社会如何正常运转”的新钥匙。“情景定义”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根据所处的环境空间来定义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解读着其他人所传递出来的信号,并且根据对这个信号的理解来做出我们的回应。

2、我们在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跟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当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符号,每个人都共享着这一套符号系统,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

3、社会上的上下级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上级与下级通过一些略带表演性质,对共识符号的互动过程。符号的表达能力可以用来支配他人对于情景的定义,是一种可以支配他人的武器。

4、戈夫曼认为,几乎所有人都会通过这种对符号的表达能力来为自己谋利,包括获得地位、权力和自由等。

5、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一个人或多个人对特定人群的某些符号的表达过程被戈夫曼称作“戏剧实现”。

6、想要“戏剧实现”的效果更逼真,戈夫曼提出了几种经典的方法,戈夫曼把他们叫做“印象管理”的技巧。第一种叫做“理想化”,就是尽量表现出满足别人期待的你的样子。第二种叫做“表达控制”,就是当你在表达别人期待的样子的时候,态度尽量保持一致,不然别人会觉得你很假。第三种叫做“误导”,就是当你表达不出别人期待的样子的时候就越要表现的真实,这样别人才会认可你的表演。第四种叫做“神秘化”,就是和这些对你产生期待的人保持距离,因为距离不仅能产生美,还能产生敬畏。

7、当戏剧实现的过程非常完美的时候,当然所有人皆大欢喜,但出现失误的时候,就可能会非常尴尬,甚至会让所有人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为了不让这种情景发生,就需要设置多重“防火墙”。第一重是预防性措施,要求所有人都要在情景当中表现出忠诚、纪律和谨慎。第二重是保护性措施,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到这个情景当中。第三重是补救性措施,把突发状况写进剧本。所以你我随时都会是剧本中的一部分。

01 人物简介

戈夫曼是美国20世纪出色的社会学家,作家。其代表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公共场所的行为》、《污名》、《日常接触》、《框架分析》。


02拟剧理论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种表演。生活中的每个人或是个体表演者或是剧班中的一员总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呈现的策略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如富人装穷)、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往往想要给予某种印象或尽量避免与给予的印象相抵触。

戈夫曼引入戏剧表演中的“舞台”一词将人类的表演场称作舞台。舞台又被划分为前区(前台)和后区(后台)。前区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存在,人们所扮演的通常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和社会化的自我。


03框架思想

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框架理论。框架就是元传播层面的资讯,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传播者提供给受传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

初始框架即个人用来诠释事物的首要,最本源的视角或解释图式,其中框架的概念涉及多重内涵:第一,转换。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认知的重要凭据。第二,理解与分析。人们藉由框架来理解、分析外在世界层出不穷的事件。第三,沟通与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经由框架的分享而实现,以为着框架也是交流传播的平台。可以说,框架就是人与人之间得以交往的一种中介,是人们主观愿望的外化与外部社会结构的内化相统一的产物。


04自我传播观

戈夫曼把情境或者说偶然随机的微观因素注入了对自我的阐释之中,他把社会看作一个大舞台,在分析这个舞台上的人际互动和展演技巧的同时用其敏锐的洞察力对“自我”的社会属性及其产生机制作了结构性归纳。其中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拟剧表演中的情境自我。他在博士论文《一个岛屿社区的沟通行为》中,通过田野民族志调查提出,“互动参与者经常将自我投射于面对面情境之中,这种‘投射的自我’为情境提供最初的定义并为其界定规则,而其最终目的则指向信息控制和印象管理。”

第二,全程机构中的抗争性自我。戈夫曼在《收容所》一书中将关注点转向非常态的结构情境(精神病院)与特殊自我(精神病人)之间的互动。他发现精神病院作为一个全控机构使得个体经历了一场较为彻底的情境崩塌:在精神病院,个体原本享有的各种社会身份被完全剥离,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境边界被消解,个体完全陷入一种“ 与外部社会切断关系 ,封闭的 、被形式化管理的生活”中。在这样的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机构情境中,个体遭受了“一系列对自我的贬抑、降级、侮辱和亵渎 ”,进而丧失了社会性自我 。然而 ,个体对这 一 切并非完全被动接受,而是通过情境性撤离、机构性隐身等方式进行次级调适和自我抗争,以达到自我与机构/他人假定的身份之间的新平衡。

第三,表达恭敬与风度的仪式自我。在《互动仪式》中收录的两篇论文中体现了戈夫曼仪式性雅致客体的思想:当个体卷入到了一场互动之中,除了外在规则之外,他还倾向于维 持自己独特的自我形象,若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一以贯之的形象具有一致性 ,他就保全了面子。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其自我形象不一致,他就处于仪式失衡或丢面子的状态。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个体一方面有保全自己面子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具有保全他人面子的倾向,即双方都互相留面子才得以保全互动情境。

第四,不断变化实体中的框架自我。主要来自于贝森特“元传播”概念的框架思想与托马斯的情境概念相结合并进行社会心理学的转译,提出了“框架是一种阐释图式,个体运用它理解当下正在放生的事情和经验组织。” 在《框架分析》中,戈夫曼重返自我及自我呈现的主题,只不过这种自我不再单纯被类比成表演舞台上的情境性角色,而是日常经验世界的组织化框架丛,它们能以调音和编造的形式进行不同层次框架的转换,并对框架中的自我、他人、观众、剧班产生不同的意义。


05评价

戈夫曼一生践行自我书写的概念民族志,其围绕微观互动秩序提出了前台后台、互动秩序、策略性互动、框架等诸多概念术语,并通过质化定型的调查研究为人文社会科学收集材料、进行访谈提供了实操性很强的研究指南。

知名学者 | 144 欧文·戈夫曼

更多内容关注公主号「新传迷宫」,一起走出新传考研思想迷宫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耀世动态 耀世注册 耀世登录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E-mail:admin@youweb.com      联系人:张生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opyright © 2012-2018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官方入口 版权所有      琼ICP备xxxxxxxx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