瑙鲁(Nauru),太平洋西南一个小岛。面积21平方公里,约为崇明岛1/60,世界第三面积小国,排在梵蒂冈和摩纳哥之后。
图-瑙鲁位置
小岛周围都是海洋,于是海鸟经常在这休憩停留,因此产生大量鸟粪,形成厚度达到10米的磷酸盐层。
瑙鲁地理特点,导致这个小岛连淡水池塘都没有,所有的小溪水沟都是咸的,并不适合人类生存。
在殖民时代,瑙鲁属德国,并入德国马绍尔群岛。一战后英国占领该岛,开始少量开采磷酸盐。二战瑙鲁被日本占领,当时岛上居民只有两三千人,日军却在这里部署了两千日韩大军,还修建小型机场,布置了15架战机。
图-瑙鲁地图
日军为何如此重视瑙鲁,从地图上看,距离瑙鲁最近的国家,是东侧的千岛之国基里巴斯。瑙鲁距基里巴斯最近的巴納巴島约300公里,控制瑙鲁,等于控制方圆几百公里海域。
二战后瑙鲁由澳大利亚托管,到1968年宣布独立。1970年,瑙鲁从英国手中拿回磷酸盐矿所有权,从此决定以磷酸盐致富,以磷酸盐兴国。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瑙鲁从国外招入劳工疯狂建矿,虽然人口由两三千人保暴涨至超过1万(外籍劳工3000多人),但人均GDP却进入全球前几位,瑙鲁宣布自己是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自然比石油大哥沙特还要富。
图-俯瞰瑙鲁
有了钱,瑙鲁人也很会花。岛上有三个电视台,瑙鲁1套,瑙鲁2套,瑙鲁3套。瑙鲁人修建了环岛高速公路(约20公里长),以100公里的时速,12分钟就能环岛飙车一周。岛上只有一块绿地,瑙鲁人就建造一个高尔夫球场。当然最厉害的建筑,还是飞机场,瑙鲁买了5架民航飞机来炫富。
小岛实行特殊的共产主义,为岛民提供廉价的衣食住行,还以国家的名义在海外购买土地与房产。
但是好景不长,到90年代,瑙鲁磷酸盐矿资源大幅减少,此前一年最高产量为150万吨,90年代下降到20万吨上下,现在1万吨都不到,绝大多数外来劳工都已归国。
图-航拍瑙鲁
看着满岛的矿坑,现在瑙鲁人只能忆往昔峥嵘岁月了。瑙鲁的人均GDP,已经下降到不如中国,而且下滑的趋势不可阻挡。如果没有奇迹,用不了多少年,瑙鲁肯定是世界赤贫国家,靠国际救助生存。
然而,比穷更可怕的是,小岛可能在若干年后从海面上消失。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像欧洲的荷兰等国,都有部分领土被海水淹没的趋势。
瑙鲁也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但比这更严峻的,是由于过度开采,小岛平均海拔,由40多米下降到30米左右。岛上土地也更加松散,在海水的冲击下面积逐渐缩小,几十年来小岛陆地面积由24平方公里下降到21平方公里。
图-瑙鲁地图国旗
国破山河在,瑙鲁要是被海水淹没,连山河都不在了。那么瑙鲁人会何去何从,他们是如何规划未来的呢?
在资源耗竭之前,瑙鲁人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买了一块地,修建一座52层的瑙鲁大厦,准备以后举国搬迁到大厦里面。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瑙鲁的后人站在瑙鲁大厦里,遥望太平洋,吹着暖风,望洋兴叹。
有地方住,但没钱花怎么办?看看瑙鲁在新世纪中攒钱秘籍,可一窥究竟。
图-瑙鲁地图
瑙鲁在上个世纪得中国台湾省方面资助,一直没与中国建交。2002年,瑙鲁与中国建交,与中国台湾省脱离关系,拿到1.3亿美元捐助。2005年,瑙鲁又与中国台湾省恢复关系,与中国断交,具体拿到多少钱未知。
在南欧,塞尔维亚内部的科索沃一直闹独立。2008年,瑙鲁宣布科索沃是主权国家,因此从美国等北约国家获得财政援助,具体金额不详。
在东欧,俄罗斯支持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从格鲁吉亚独立,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却支持格鲁吉亚。
图-瑙鲁机场
2009年,瑙鲁宣布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从俄罗斯拿到5000万美元援助。
转我另一个回答
一个流氓要饭国家。
刚开始卖鸟粪,破坏了热带雨林,造成了大量珊瑚礁死亡,生态环境被破坏得不成样子,现在资源已枯竭。
本来这些年挣了这么多钱好好理财也不会这么惨,结果瑙鲁领导人各种败家。
后来又想当避税天堂,被美国列为流氓国家,几近破产。
穷得要死,失业率百分之九十,自然是不择手段地要钱,先是01-07年允许澳大利亚在这儿建立了个关押非法移民的拘留中心,2013年同意接受澳大利亚驱逐的难民以换取财政上的帮助。国际政治上也是投机为主,拿投票换钱,到处要饭,所以才是少数几个承认台湾的国家之一。投票反对暂停捕鲸换取日本经济支持。09年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换5000万美元。12年投票反对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
国民肥胖率百分之九十,糖尿病率百分之四十。预期寿命男58女65。百分之47成人吸烟。
该国倭瓜头总统
这个人在国际上已经是饱受批评,不允许任何人调查拘留中心的恶劣条件(为此对外国记者的签证费涨了四十倍),后来2016年三月初直接禁止一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公民进入瑙鲁,除非有瑙鲁人的保证信确保他们“表现良好”。
另外还从澳大利亚磷酸盐贸易公司Getax收受贿赂以实行对该公司有利的政策,而这些矿物并应是公共财产。
极度压制反对派:停职,没收护照,禁止进入议会等等。
总之是个没有资源,政治腐败,国民懒惰、受教育程度低,总的国策就是唯利是图的没有大局观的小人国家。
Nauru - Wikipédia?fr.m.wikipedia.org瑙鲁,是一个孤悬在太平洋上的小岛。
说他孤悬,是因为距离他最近的岛屿群也有700公里以上。在周边140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除了一个比瑙鲁还小很多的6平方公里小岛外,再没有别的陆地,全是一望无际海洋。
140万平方公里,这可相当于整个蒙古国的面积(蒙古在世界国土面积排名第19名)。
这个小岛,因此成为很大范围内的海鸟迁徙往来时,不得不停下来歇脚的地方(特别是一些跨赤道迁徙的鸟类只能选择这里栖息)。
上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往返的海鸟在这个无人岛屿上往来栖息,其粪便堆积在岛上,地表形成可观的鸟粪堆积。瑙鲁地处赤道附近,气候炎热,加上降雨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升以上,这在中国可以评上降雨最多的地方了),鸟粪能迅速分解,保留下大量的磷酸盐。
这些从鸟粪中释放出的磷酸盐,随着枯枝落叶腐解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一起向土层下层淋溶,并与土壤中的钙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鸟粪磷矿”。
同样的道理,例如圣诞岛等其他孤悬在大洋上、又具有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小岛,很容易成为磷矿富集的地方。
同其他种类磷矿石相比,“鸟粪磷矿”纯度高,又便于开采,是绝佳上乘的磷矿。
1968年,瑙鲁独立以后,磷矿几乎成了瑙鲁的政治、经济、民生唯一决定因素。瑙鲁的故事也就是一部磷矿历史。
(二)磷矿让小岛国变土豪国
其实,在殖民时代,统治瑙鲁的殖民者就一直垂涎于这里丰富的磷矿资源。最初采矿的德国殖民者,后来的英、澳统治者,甚至二战时候日本也不惜为占领此岛的磷矿而派兵作战。
二战结束后,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划分,南太平洋的扛把子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曾就建议,岛上全部居民(战后一度只有数百人)放弃家园,都搬到澳大利亚沿海的一个岛屿上。瑙鲁岛则全部交给澳大利亚做磷矿开发。
这一提议理所当然遭到当地居民的拒绝。瑙鲁这些居民大多数也都靠当采矿工人为生,现在他们想的是自己当矿主,开发磷矿赚钱。
不过这种天真的想法也很快被强权政治的压制下去了。澳大利亚以“托管”的角色,再次入主瑙鲁岛,岛上的磷矿资源也继续被澳大利亚攫取。
1968年,人口达6000人的瑙鲁,从澳大利亚的“托管”下独立出来建国了。
瑙鲁独立过程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收回矿权。瑙鲁人很清楚,磷矿几乎等于这个新生国家的全部。
有自主主权的瑙鲁人,采取了比之前殖民者更高强度的采矿力度。瑙鲁领导人为此解释为国家刚刚成立,需要钱来建国,所以开采力度大一些。
▲瑙鲁的磷矿开采现场
当时瑙鲁的采矿强度可不是大一些啊。收回矿权第一年,磷矿开采量就超过德国殖民时代近30年全部的磷矿开采量。
被矿产巨额收益冲昏头脑的瑙鲁人,把本应该“边开采、边恢复环境”的策略抛诸脑后。
利令智昏,这个利有多少呢?七十年代初期,磷矿给瑙鲁每年1.2亿元澳元的收入。按照澳元通胀换算率,当时这1.2亿澳元相当于今天的13.8亿澳元(折合68亿人民币)。
1970年,瑙鲁人口也不过8000人。换句话说,相当于每个人现在每年获利17.25万澳元(折合人民币85万元)。
瑙鲁的人均收入因此一度名列世界第一。
这些收益除去必要的政府开支外,都归入瑙鲁的一只专门的信托基金。说该基金“专门”,是因为这只基金专门代表瑙鲁这个国家,在全世界炫富。
首先就是在众多太平洋岛国中炫富。这只信托基金买下了斐济、关岛、萨摩亚等原来和瑙鲁同为穷岛的地方的标志性建筑或地产。
▲斐济的大太平洋酒店作为国家象征印在斐济十元纸币背后,也曾被瑙鲁的信托基金买下
这大概就是暴发户心态吧。暴富后,先在原来的穷亲戚面前显摆,再去当年的地主家面前炫富——买下穷亲戚财产后的瑙鲁,再去南太平洋地区的扛把子澳大利亚的中心城市墨尔本的中央商务区,建一座高楼以宣示其财富。
1972年,瑙鲁的这只信托基金就在墨尔本最中心的位置买下了一块地,开始修建“瑙鲁大厦”。1977年完工的时候,成为墨尔本最高的建筑,傲视曾经的澳洲白人地主们。
瑙鲁大厦落成典礼甚至持续了整整10天。小国瑙鲁在曾经长期殖民统治自己的澳大利亚,大操大办、风风光光了一把。
▲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央商务区的瑙鲁大厦
当然,还有美国的夏威夷、华盛顿特区、英国伦敦的许多房产,新西兰、菲律宾等地的许多奢侈酒店,也都被瑙鲁买下。
光买地产当然还不够土豪,瑙鲁人还用磷矿收益在伦敦西区编排了一部音乐剧,内容当然不能再是挖矿这样的体力活动,而是高雅的达·芬奇主题的音乐剧。
瑙鲁精英的土豪示范,引来百姓效仿。
瑙鲁普通老百姓中,也是奢靡成风。70年代,瑙鲁每个家庭平均有两部汽车,在这个只有21平方公里(北京市西城区都有50平方公里)的孤岛上来回兜圈子玩儿。
好逸还要恶劳。当时瑙鲁8000人口中,只有两千人在工作,其余都在家里等着磷矿分红拿钱去消费。就算这两千在工作的人,也绝大多数在政府当公务员(一个总人口8000人的国家,公务员就有1500人,这也是政府机构极度膨胀啊)。
因为好逸恶劳、缺乏体力活动(小岛上走几步路都要开车),瑙鲁全国肥胖发生率非常高,一半以上人口患有糖尿病。
▲瑙鲁街头的路人,瑙鲁人口的超重比例达到94%。
(三)竭泽而渔之后的瑙鲁
瑙鲁繁华的磷矿经济背后,其实早已暗藏危机。
这个小岛除了磷矿其实真没别的资源了。建国之初,来瑙鲁拉磷矿的轮船,抵达时要带一整船的淡水,走的时候淡水换成磷矿。可见这里连淡水都是稀缺资源。
数十年的磷矿开采,且不注重生态环境修复,造成了这里环境被根本性破坏。磷矿开采地变成月球表面一般乱石嶙峋的样子。现在,瑙鲁人只能沿着海岸线居住,小岛内陆部分因为过度开采早已无法居住了。
▲磷矿开采后的瑙鲁岛内腹地
前面提到的过度膨胀的官僚机构,大肆花费磷矿换来的资源。官员公款出国毫无节制,更有人形容瑙鲁官员将飞机当小轿车在开。
20世纪开采磷矿之前,这里的岛民以捕鱼为生。然而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捕鱼这项岛民数百年来的生存技能也都失传了。瑙鲁人守着广阔的海域不去捕鱼,吃的却是进口鱼罐头。
世界上靠资源起家的国家,稍微有点远见的,都会把卖资源所得的钱用来发展教育、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环保业。因为资源有枯竭的一天,教育、基建、环保则可以让这种繁荣持续一代又一代。
然而,瑙鲁人似乎没有这样的意识。瑙鲁卖矿所得被挥霍,竭泽而渔的瑙鲁面临国运大转变。
联合国早在五十年代就提醒澳大利亚托管瑙鲁的当局,这里磷矿只能开采70年。然而实际上仅仅四十年不到的时间,磷矿就几近枯竭。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磷矿频频告急。然而,臃肿又费钱的官僚机构、遍及全球的地产却不停地需要现金流来支持。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瑙鲁百姓的奢靡生活也需要源源不断的财富进账方可持续。
财政慌乱之中,瑙鲁政府不得不向美国通用电气的财务公司借了2.4亿澳元的高息贷款。美国的金融巨鳄们可不是慈善家,他们不是要救瑙鲁,只是想吸干瑙鲁最后一滴血。
21世纪开始后,瑙鲁全国几乎唯一的收入,磷矿业宣告枯竭。20世纪80年代还能达到年产200万吨磷酸盐的水平,到了2001年年产量只有80年代的十分之一了。加之国际磷矿价格下跌,瑙鲁一夜间重返穷岛生活。
瑙鲁巅峰时代全球撒钱购买的财产,被瑙鲁的债主国们纷纷收走抵债。正所谓,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高楼被债主收走。
▲2005年初,位于墨尔本的瑙鲁大厦被卖出抵债,大厦前象征瑙鲁的磷矿石也被移走了
罪恶总是源于贪欲。瑙鲁这个国家出于经济所迫,走上了国家犯罪的道路。
没有矿产卖了,咱们就利用经济主权赚钱吧。首先就是出售银行执照。只要给钱,就可以在瑙鲁注册成立自己的银行。这就让瑙鲁成了全球犯罪分子洗钱的天堂。
美国务院一份报告说,瑙鲁因允许设立没有实际存在的离岸银行而臭名昭著,这里也已成了金融犯罪和洗钱的最好场所。其实,为犯罪活动提供便利,这本身就是一种犯罪。
经济主权可以拿来赚钱,还有外交主权呢。瑙鲁明里暗里地在全球售卖自己的护照。只要给够价格,就可以拥有瑙鲁护照,对很多想要外逃的国际犯罪分子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据西方媒体称,甚至连自带外交豁免权、代表国家形象的“瑙鲁外交护照”,都可以买得到。
更让人反感的是,该国常常利用外交权,搞左右逢源、无利不往、见利忘义。
一个曾经的富豪国,就这样沦靠出卖经济和外交主权度日的政体,也被为国际社会深深的瞧不起的。真是令人唏嘘。
位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岛国瑙鲁,陆地面积只有21.1平方公里,是仅次于梵蒂冈和摩纳哥的世界第三小国(同时是最小的岛国),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周游一圈,风景还算优美。
是真的小,十分钟可以数出有多少户人家
真实版海岛大亨
(图片:shutterstock@yutthana-landscape)
然而岛上的人文景观却有些奇怪,遍布着破旧的厂房和设备。里面没有工人,居民们似乎也已经忘记了这些厂房原本是用来做什么的,只有爬山虎和在厂区里玩耍的孩子还能证明,这个国家确实曾经拥有过“发达的工业”。
类似的废弃设施遍布全岛
(图片来自@deposit / 图虫创意)▼
这种对比应该会让老一辈瑙鲁人唏嘘不已。在他们的记忆里,就在半个世纪之前,瑙鲁可是世界上人均GDP仅次沙特阿拉伯的国家。
其实排名都掉下来了,不过落差非常大
(图片来自:wikipedia)▼
1798年,英国船长约翰·费因抵达诺鲁,开启了瑙鲁与世界交流的历史。19世纪末,德国向南太平洋扩张,在1888年将瑙鲁变为了自己的殖民地。不过此时的瑙鲁对德国而言并不重要,因为岛上除了椰子树和土著外似乎什么都没有。
太平洋上有众多岛国,瑙鲁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但几年后一位海员的发现改变了瑙鲁的命运。
1896年,太平洋岛屿公司的一名货运人员在岛上短暂停留时,发现了一块看起来奇特的岩石。它的切面闪闪发亮,似乎是什么了不起的矿石。在这位办事员将其带到公司的悉尼办事处3年后,公司一位化验师将之化验,才发现这是一块磷酸盐矿石。
磷酸盐是相关化肥生产的重要原材料
而这座岛上,到处都是磷酸盐...
(图片:shutterstock@Fokin Oleg)▼
地质勘探队迅速出发,对瑙鲁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最终这块岛富于磷酸盐的现实公之于众: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被珊瑚礁环绕的瑙鲁长期以来都是海鸟跨赤道迁徙的主要途径和栖息地,大量鸟粪便年复一年堆积于此。
鸟很多,鸟粪也很多,关键是时间足够久
但万年的积累,现代人几十年也就挖光了
(图片:shutterstock@A7880S)▼
数万年间,在赤道高温环境下,鸟粪土中有机磷盐被分解,并留下丰富的磷酸盐;在碱性地下水的作用下,磷酸盐又与碳酸钙反应,形成了各种含磷岩石。结果是,该岛2/3的区域被厚达6~10米的磷矿所覆盖,其矿藏品位更是高达38.9%,是典型的富矿。
瑙鲁国徽,白色三角十字代表含磷矿产
坐下的军舰鸟(鸟粪)则是这种矿产的重要来源▼
磷酸盐矿是制作化肥的重要原料,其磷元素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在当时,现代农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一些国家开始抛弃传统肥料而采用更好的人工肥,而磷矿石粉碎后可直接作磷肥用于农业生产,瑙鲁的价值更被凸显。
废弃的瑙鲁磷酸盐采矿场
(图片:shutterstock@Robert Szymanski)▼
被发现自带珍贵的资源属性后,瑙鲁的地位自然不一样了。20世纪后,瑙鲁作为殖民地,磷矿被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日本等国不计后果地疯狂开采。
开采瑙鲁磷酸盐矿
(图片:wikipedia)▼
1908年至1913年间,殖民者从瑙鲁强行开采了63万吨磷酸盐,1925至1930年开采了170万吨,1933到1938超过400万吨,到了1950年,一年的磷矿出口量首次突破100万吨……
这些开采的磷矿绝大部分出口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少有83%的归宿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田地、牧场。
瑙鲁磷酸盐装卸站和运输船舶
(图片:shutterstock@Robert Szymanski)▼
高强度开采不仅加速瑙鲁资源枯竭,还破坏了当地生态。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先是引起矿区地表土壤结构形态的变化,接着也危及植被生存,导致瑙鲁损失了大部分原始植被,进而让岛上鸟类丧失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它们种族灭绝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20世纪初的瑙鲁地图
通向内陆的道路以及港口等基础设施
主要用处就是出口磷酸盐
(图片:wikipedia@Lorrie Graham/AusAID)▼
面对过度开采的种种恶果,瑙鲁人与殖民当局多次斡旋反抗过,但终未能让利欲熏心的后者花更多的心思维护岛内生态。
1968年,瑙鲁实现国家独立,对磷矿也有了完全的管控权。然而对于岛上的磷酸盐矿来说,命运却没有太多的改观,因为瑙鲁自主政府也没有思考太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殖民者一样大肆开发磷酸矿。
努力吃干榨尽挖到光秃秃...
(图片:wikipedia@Lorrie Graham/AusAID)▼
主要是国际买家给的太多了,不仅瑙鲁政府得益于磷酸盐矿的收入得以运转,全体国民也坐享其成。所谓拿人手短,当所有人的幸福生活都建立在对矿产的压榨上时,开发新产品和可持续开发矿产的声音便被无限压制了。
曾经的磷酸盐矿场
(图片:shutterstock@Robert Szymanski)▼
瑙鲁独立之时,仍处人类对化学肥料的需求急剧增长时期,市场上的磷肥原料供不应求。因此瑙鲁放飞自我,暂时搁置了“边开采、边恢复生态”的想法,决定以磷酸盐致富兴国。于是,瑙鲁以2100万澳元的价格从澳大利亚原开采公司全额购买了磷酸盐业务,随后就疯狂开采磷矿,头年开采量甚至超过德国殖民时期的开采总和。
和每一种不可短时再生的资源一样
这座小岛的财富存量终有耗尽的一天▼
为了满足采矿需求,瑙鲁还从国外大力招入采矿劳工,但瑙鲁本国的劳工很少参与工作,在6000多瑙鲁人中只有约2000人工作。
主要是从邻国(不接壤)进口劳工
基里巴斯和图瓦卢都是没什么自然资源的小岛国
很多人也依靠着瑙鲁的磷酸盐产业度日▼
劳动力丰富了,磷矿开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瑙鲁借着磷矿出口也是赚得盆满钵满,至80年代时,瑙鲁磷酸盐的出口达到巅峰,瑙鲁借此一跃成为太平洋最富裕的岛国,
国运和个人命运就像过山车,大起大落▼
有钱意味着强购买力。当时在我国还很鲜见的台式电话,在瑙鲁已经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寻常物件,彩电冰箱也并不稀奇,每家两辆汽车甚至是标配。在当时的岛上走一走,能看见人们惬意地开车,在只有20多平方公里的岛上绕圈子兜风,绕一圈只需要20分钟。
1972,瑙鲁人已经可以乘着飞机出行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
有钱了不仅人民底气足,政府也大方,为民众提供了羡煞旁国的各种福利。
居民的房屋建设能够获得政府的大量补贴,水、电、通讯费几乎免费;居民也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为岛上不仅有两所设备先进的、免费看病的公立医院,居民要是觉得需要出国看病,同样不用花自己的钱,因为政府有钱;连出国留学都可以得到全额补贴。
这就叫一生下来就当富翁。
但现在的GDP四分之一靠澳大利亚援助
拿人的手短,也不知道话语权还有几分
(图片来自@Robert Szymanski / http://Shutterstock.com)▼
但瑙鲁认为,仅仅将钱“用之于民”还不能向世界表明自己到底有富裕,“走出国门”也很有必要。当时磷酸盐矿产每年能够为瑙鲁带来每年0.6至0.78亿美元的收入,政府年度支出约为2000万美元,余下的便由政府投入了一个名为“瑙鲁磷酸盐矿费信托(NPRT)”的信托基金,再用基金中的这些钱在海外大量购入房产和投资。
人民只负责吃喝玩乐就好了
(图片来自@DFAT /flickr)▼
1982年,瑙鲁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投资,买了块比自己国土面积还大的地,又花了2000多万美元在土地上盖了座52层高楼,使之成为当时墨尔本最高的建筑。举行完工典礼时,瑙鲁邀请了数百名国家代表来参加,将他们安置在酒店悉心招待了10天,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瑙鲁的“豪气”。
正是信托基金投资的房地产项目之一
但早已被澳大利亚的公司收购
(图片来自@timsdad / wikipedia)▼
除了墨尔本,悉尼,美国夏威夷、英国伦敦、新西兰、菲律宾等地的许多地产或项目也都被瑙鲁买下。
政府出手阔绰,福利制度优越,都提高了民众的幸福感、维持了社会稳定。但这同样也推高了全体国民对生活水平的预期,却没有教会人们应该如何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在经济发展顺畅、国库充盈时一切都不是问题,但谁知道磷矿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就要开采完了呢。
磷酸盐库存是有限的,但人类的需求暂时是无限的
(图片来自@David/ flickr)▼
进入九十年代,瑙鲁先前肆无忌惮开采、且不注重修复的恶果渐渐凸显。
生态环境已经从根本上被破坏,岛屿随处可见月球表面一般的土况,无法开垦为农业用地也无法做建筑用途。同时,瑙鲁每年的磷酸盐产量也在以令人感到悲观的速度下降,到90年代末时已经不足100万吨,同时国际磷矿价格下跌,瑙鲁距离没发现磷矿之前的生活又近了一步。
后来也尝试再次开采,但就这么大个地方
能挖的早就挖的差不多了
(图片来自@DFAT /flickr)▼
磷酸盐产量下降带来收入的减少,政府为了赚钱竟然默许洗钱。1990年代,瑙鲁成了知名避税天堂:在这里开一家合法银行,只需要25000美元而无其他要求。不过这种做法很快被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盯上,瑙鲁也在其压力下于2003年提出了反避税法规,终止了洗钱交易,国内的多家银行也被迫关闭。
澳政府于2006年关闭了瑙鲁的银行系统
人们只能用现金交易,积蓄只能存在家里
在澳大利亚的树荫下存活的瑙鲁
2016年之后,连澳大利亚的银行也与其断了业务往来
(西太平洋银行瑙鲁分支 图片来自@Carlos Braga/ pinterest)▼
进入21 世纪的瑙鲁已经跟鼎盛时期的自己隔了十万八千里远,磷酸盐出口早已经无法满足瑙鲁经济、 社会的发展需要,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该国2005年的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是巅峰时期的1/10。
在瑙鲁的采矿业濒临结束后,财政赤字的漏洞补不上
连唯一的航空公司的唯一的飞机也被没收了
(图片来自@Robert Szymanski / http://Shutterstock.com)▼
而没矿可开意味着大量工作机会的损失,很多先前就职于采矿行业的工人也不得不离开工地、离开瑙鲁,造成了大量人口流失:2006年,有1500名来自基里巴斯和图瓦卢的工人离开瑙鲁,瑙鲁的失业率也超过了20%。
瑙鲁的失业率取决于磷酸盐的出口量
在2005年,天赐的财富所剩无几,几乎全民失业了▼
但就业问题的解决也并非易事。在长期低成本、高质量生活的滋润下,瑙鲁国民惰性较高,本土农业和渔业基本荒废,曾经唯一的农产品椰子也无人种植。工作人口中,有90%以上都供职于政府部门,其余人则领着政府补助“寄国篱下”。
澳大利亚不想接纳偷渡来的难民
暂时就安置在瑙鲁的暂留中心
而瑙鲁则能因此为国民提供工作岗位
(图片来自@DIAC images /wikipedia)▼
然而,整体局面的改观也没有那么容易,政府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民健康:该国是世界最肥胖的国家。
瑙鲁94%的居民超重,72%居民肥胖,超过40%的人口患有2型糖尿病。在肥胖引起的一系列慢性病作用下,很少有人能活到60岁以上。原因也很简单:先前瑙鲁人吃着自己捕的新鲜鱼类、种的水果和蔬菜,之后磷酸盐带来的轻松且巨额的收入让人们停止劳动,进口的各种鱼罐头和加工食品成了人们的最爱。
瑙鲁的肥胖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平均体重约100公斤
主要是瑙鲁人觉得越胖的人越有钱
(图片来自@Lorrie Graham / wikipedia)▼
总统也该减减了....
(图片来自: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wikipedia)▼
当全国人民的身体这个“革命的本钱”都无法正常运转,还能有什么更多的期待呢?
经济崩盘后也开始在意健康问题了
不过减肥和重振经济一样,不是那么简单的
(图片来自@DFAT /flickr))▼
所以事到如今,瑙鲁的政府还是没有想出什么有效的办法让瑙鲁重现往日辉煌,依然在出口着所剩无几的磷矿,但少了外国援助,自己的国民是万万难以靠此活下去的。
参考文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osphate_mining_in_Nauru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uru_Phosphate_Royalties_Trus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conomy_of_Nauru
https://www.amusingplanet.com/2015/06/nauru-island-country-destroyed-by.html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shutterstock@Robert Szymanski
人们知道沙特,是因为他富得流油;人们知道梵蒂冈,是因为是他小得出奇。
可世界上却有这样一个国家,兼备了沙特的“富”和梵蒂冈的“小”,但发展到现在依旧是默默无闻,这个国家说的就是瑙鲁。
瑙鲁是一个典型的太平洋岛国,该国的本体是一块椭圆形岛屿。面积21平方千米,人口也只有一万三,说它是个村子都不为过。
瑙鲁也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国家,收入基本靠挖矿。然而,一夜暴富的国家见得多了,但像瑙鲁这样富得清新脱俗的,估计全球都没几个。
在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的70年代,瑙鲁人均GDP却达到了美国的四倍多,共35700美元,折合中钞85万元。
那可是70年代的85万元!
瑙鲁暴富之后也没有亏待国民,而是取消税收,宣布一切按需分配,小别墅一家一栋,豪车一人一辆。
瑙鲁人民的教科文卫、衣食住行全部依赖国家。在这个面积不到巴掌大的小岛里,居然停靠着五架客机,可以搭载国民飞往任何想去的地方。
最鼎盛时期,瑙鲁买下了墨尔本市中心一块地皮,盖起了52层高的大楼,取名“瑙鲁大厦”。打算等小岛被淹没以后,带领全体国民住进这里,简直“壕”无人性。
话又说回来,到底是哪种资源能让一个荒岛变成人间天堂呢?
可以这么说,让瑙鲁人一日三餐没烦恼的既不是金银铜铁、更不是铀钍钨锑,而是一种是臭不可闻的东西——鸟屎。
瑙鲁三分之二的土地都被磷矿所覆盖,这些磷矿全由鸟屎和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而成。
瑙鲁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方圆七百多公里都是海水。附近成千上万的海鸟只能在这里落脚。
众所周知,鸟是直肠子的动物,一言不合就窜稀,常年累月下来,岛上全是屎也不足为奇。
听到这里,老八都要流下贪婪的口水,更别说那些西方殖民者了。
瑙鲁在历史上曾相继被五个国家控制过,独立之后,又用一系列骚操作向世人阐述了一遍什么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那么,瑙鲁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如今又过得怎么样呢?
这还得从西方人首次发现瑙鲁说起。
1789年,一艘名为“猎手”号的英国捕鲸船向西航行,意外地在赤道以南60公里处发现一处孤岛。
船员登陆之后,看到上面一片荒芜,没有河流,只有一些椰子可以吃。但神奇的是,这里居然有人类居住。
岛上的居民自称瑙鲁人,说的话是瑙鲁语,由于没有发现与之相似的语言,所以他们的确切来源尚未确认。
当时,殖民者从人种学推断,他们应该是波利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人种的混血。其祖先在几千年前乘一叶孤舟四处飘荡,顺着洋流来到了这里。
但来航的英国人并不打算征服瑙鲁,而是翻开地图往对应的位置上标个点就走了。因为这里实在太偏僻,离最近的陆地也有好几天的航程,这种地方就算占领了也得不偿失。
更何况,彼时的英国已经坐拥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大地盘了,何必纠结一座鸟不拉屎的荒岛呢?
往后一百年里,瑙鲁人和欧洲人各干各的。直到1888年,德国人上岸,宣布将其并入德属马绍尔群岛保护地,瑙鲁这才正式被殖民。
原来,在这一百年间,亚非拉各地已经被以英法为首的欧洲列强瓜分完毕。德国作为帝国主义的后起之秀,自然是错过了地理大发现,也错过了扩张的机会。
但他不满足现状,于是开始在大洋洲另谋殖民地。本着“不管是腥还是臭、到我嘴里都是肉”的想法,德国就沿途收了“没人要”的瑙鲁。
不过,德国人比英国人幸运太多,才殖民两年,就开始收获回报。
1890年,一位名叫埃利斯的地质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一时间轰动学术界,并引起殖民当局的强烈兴趣。
埃利斯宣称,他发现了一座遍地磷酸盐矿、并且挖一百年都挖不完的小岛。这座小岛不在别处,就是刚刚被德国人掌控的瑙鲁岛。
磷酸盐十分的珍贵,在农业上可用于化肥原料和牲畜营养补充剂,并在其他领域也颇有用途。
最重要的是,自然界的磷矿开采难度极大,像瑙鲁岛这样地表以下10米都是磷矿的地方还是头一回发现。
于是,小小的瑙鲁一下子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派出澳大利亚远征军从德国人手里夺走了瑙鲁。
一战结束后,按照《凡尔赛和约》,德国让出所有殖民地,交由协约国委任统治,瑙鲁则被分到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手中。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南太平洋,日本人占领了瑙鲁。三年后,澳大利亚又将其夺回。
统治者换了一茬又一茬。这座被帝国主义嫌弃的小岛,如今身价倍增,但获利的却不是瑙鲁人。
眼瞅着磷矿被一车一车地拖走,自己却分毫不挣。于是,1964年,瑙鲁发起民族独立运动,在联合国控诉澳大利亚殖民者占用瑙鲁磷酸盐矿的罪行。
4年后,澳大利亚迫于国际压力,宣布退出瑙鲁。经联合国批准,瑙鲁独立,并收回磷矿。
从此,小国岛民过上了没羞没躁的奢华生活。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瑙鲁从云霄跌入谷底刚好也是三十年的时间。
1989年,瑙鲁政府首次出现财政赤字。
1995年,瑙鲁国家银行破产。
从1999年到2003年,瑙鲁国财政赤字逐年滚雪球,达到了5849万澳元。
步入21世纪,瑙鲁磷矿宣告枯竭、国运耗尽。
瑙鲁衰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海岛上的鸟集体便秘,而是无节制的开采与单一的经济体系。
瑙鲁过去三十年间的经济全数依赖磷矿,这个国家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产业。所以一旦磷矿耗尽,经济就急转直下。
瑙鲁的发展历程像极了暴发户的一生。暴发户为什么会容易返贫呢?原因有三,瑙鲁每点都沾。
首先,是素质高低和财富多少不匹配。
瑙鲁的殖民者有很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发展教育。再加上土著居民也没打算跟这些殖民者接触,这就导致瑙鲁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没有发生过任何思想启蒙。
独立之后,瑙鲁一夜之间就从原始部落联盟变成现代国家。
而瑙鲁自建国以来,全国仅有一所师范大学,一个老师,十几个学生。政府嫌国内教育条件差,还会出资让他们公费留学,满足一切需求,读到不想读为止。
但是家里有矿,谁还有心思去读书呢?有高福利政策撑着,瑙鲁人连上班都不用上,躺平就行。
那么瑙鲁人每天都在干嘛呢?答案是该吃吃该喝喝。连路都懒得走,唯一的户外项目就是开车兜风。
瑙鲁人最喜欢吃的是甜点和油炸食品。这么胡吃海塞下来,瑙鲁人的平均BMI飙升到了35,一度成为肥胖率最严重的国家。
别看瑙鲁的GDP很高,但他们的人均寿命却仅有55岁,糖尿病是主要死因。
第二,挥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瑙鲁人完全没有金钱的概念。
例如,有个瑙鲁人买了辆奔驰,到手之后开着它环岛绕几圈,等油耗尽再放火烧着玩。毕竟钱不是自己挣的,花起来自然就不会心疼。
就连总统也带头炫富,上任后把飞机当成汽车开,每天往返于各国繁华地带,无心治国。
而在资源开采上,瑙鲁人也毫无节制。
殖民者在的时候,对于岛上资源的开采都是严格把控的,还会等海鸟拉完屎再去挖,注重可持续。
但瑙鲁人可不在乎这些,生挖硬造,怎么来钱快怎么搞,没过几年就把自己的家园整得坑坑洼洼的。
第三,缺乏理财技能。
像沙特、科威特这样的石油输出国,都有考虑过哪天资源耗尽了要怎么办。所以就用卖资源的钱去拓展其他业务,例如新闻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趁现在有钱,多给子孙后代留点后路,这也是正常人的想法。
并不是说瑙鲁政府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他们建立了一个信托基金,心想,高科技的东西咱整不会,那钱生钱总行吧?
刚开始,他们也做得有模有样,巅峰时期达到了10亿澳元,每年给岛民带来14%的回报。然而,让一群没有金钱概念的人去理财,实在是太为难他们了。
80年代末,瑙鲁基金投资日本房地产,结果赶上泡沫经济破灭;90年代初,瑙鲁基金投资台湾股市,结果赶上台湾大股灾。
瑙鲁人堪称投资鬼才,去哪哪暴雷。
结局是,糟糕的投资和腐败的体系摧毁了信托基金,瑙鲁更没有钱了。
爽够了三十年,瑙鲁山河日下,是时候还债了。
21世纪初,瑙鲁政府将国内的客机全部卖掉,豪车全部退还。
紧接着,在国外收购的地产也被逐一拍卖抵债,其中就包括那栋被称为岛国诺亚方舟的“瑙鲁大厦”。
瑙鲁是一个靠“卖”发迹的国家,当卖无可卖的时候,他们就会将国家主权拱手相让。
别看瑙鲁烂得出奇,但好歹也是一个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国际资本看中了这层身份,于是纷纷找上门来,请求离岸避税和洗钱服务。
在瑙鲁,只要交上一点钱就可以注册一个不受任何监管的银行,黑钱可以在这里随便洗成白的,这使得欧洲黑帮和南美毒枭常常光顾此地。
护照同理,瑙鲁护照在本世纪初一度成为恐怖分子的最爱。911事件前后,就大量持有瑙鲁护照的恐怖分子在美国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不少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瑙鲁是自俄罗斯之后,第四个承认南奥赛梯独立的国家,这是因为他们把外交权也给出卖了。
格鲁吉亚战争结束后,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拒绝承认南奥赛梯独立。瑙鲁本来也打算这么干,但俄罗斯黑帮给的实在是太多了,一出手就是3000万美元,见钱眼开的总统只能照做。
此前,西方国家也用同样的方式让瑙鲁承认科索沃,所以说,瑙鲁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时承认俄方和西方争议领土的国家。
一番摸爬滚打之后,瑙鲁总算找到了自己的主业,没把自己饿死。毕竟人口也少,国际资本只要分出一点残羹剩饭出来,想饿死他们都难。
只是昔日的繁华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文/尕娃子
参考资料:《磷矿的悲歌:生态殖民主义视野下的瑙鲁环境危机》,姚明星、付成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