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为为文明6写作的音乐文化介绍文,现整理如下,可供读者管中窥豹)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由上万个岛屿组成的国家,被誉为“千岛之国”。在文化历史上,它与印度、中国与阿拉伯地区有过密切的往来。
印尼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为“甘美兰”(Gamelan),意为“打击乐队”,它主要由大大小小的锣、旋律性打击乐器组成。甘美兰演奏的音乐结构复杂、节奏多变。其使用了一种“七平均律”的音阶,极具民族特色。
在甘美兰音乐中,几种不同乐器不断的演奏提供音乐片段。当他们凑到一起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有独特色彩的声音线条。请看下面的谱例。
甘美兰有两种音阶调式,Slendro(la do re mi sol)以及Pelog(do re mi fa sol la si),实际上他们的律制和我们熟知的西方十二平均律并不相同,这里给出的只是听感近似音。
不同的音阶有不同的Patet,是一种特殊的音阶调式概念,有调式主音骨干音,也有特定的音域、旋律型、终止式以及表达的情感,且表演时间也有所限制。这点上与印度的拉格很相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Pelog的Patet(帕台特)是从其音阶中选用五个音,其余的作为经过与装饰音。比如帕台特里玛(do mi fa la si,多在晚上九点至午夜两点演奏),帕台特涅姆(do mi fa sol si,多在午夜十二点至凌晨三点演奏)。
印尼的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流行于西爪哇的“邓邦”歌曲,有大中小三种类型,表现的内容有爱情、思想、道德等,大多节奏缓慢,曲调伤感。16世纪左右,被荷兰人战败而成为俘虏的葡萄牙殖民居住在爪哇时带来了欧洲音乐,它与甘美兰音乐和“邓邦”融合,形成了“克隆宗”歌曲,多表现爱情和热带风光。
此外提起印尼民歌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还有下面这首《星星索》,在“啊,星星索”的固定音型伴唱下,缓慢略带哀伤的船歌渐渐响起。星星索是划船时随着船桨起落节奏而发出声音。
印尼文明的音乐据称为《bapang selisir》,旋律舒缓,具有异国风情。
其主要围绕fa sol si三个音来进行,旋律回环往复。相对于西洋的大调音阶来说缺乏la即第六级,使得听感上更为大调。有关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位于东南亚的岛屿音乐更倾向于使用fa,si这两个音,这点上和日本的音乐很有相似性。在乐器上使用了其代表性的甘美兰。
另外,如果想聆听更多甘美兰的声音,可以听听下面的印度尼西亚中古时期的音乐。
https://pan.baidu.com/s/1qC-W5UaDrk3UzsCde95G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