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论文: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和方法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和方法
摘要: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促进人的进步,不良的行为习惯会阻碍人的发展。不良的行为习惯若不加以制止、纠正,就会演变为恶习,给人的一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对小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取得优异学业成绩更为重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本文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字: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策略;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核心在学生,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1]。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良好的行为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
“习惯若自然。”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困难,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由此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行为习惯[2]。
二、现状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他们的家长多是出生于80-90年代,在这些家长们的身上既具有传统的一面,也具有新思潮与开放的一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他们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的同时,却又受到新的教育理念的冲击。最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家长没有很好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优良品德,也没有很好吸收到新文化的精华,此外还有大量零散的信息与知识是从网络获取的,影响了家长们在教育观念选择[3]。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新的教育理念冲击不仅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观念无法很好的统一,也使得家庭对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度减弱。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只有获取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才能在社会立足。这样学习成绩就成了家长评判子女的主要标准。家长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2]。然而在今天人类物质文明发达,学历似乎成了敲门砖进入社会,但是精神的空虚和缺失随之造成很多现实问题,家长们在学习成绩上一味重视,无形中很的大压力压在孩子们的身上,甚至有时会造成孩子厌学、叛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等问题。如果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长期的存在,会造成减少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关注,导致现在很多小孩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
三、研究的目的
1.自觉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姿势端正。看书时,身要坐直、书要放正,眼睛离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写字时做到眼睛离书本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身子离桌一拳。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用标准的普通话。课堂上不随便回头、说话、不做小动作。书写要认真,正确率高,课堂作业要及时完成,家庭作业要认真完成,不抄袭他人作业。
2.形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能按老师的要求预习功课,尝试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知识,对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记录,做好标记,待老师讲课时认真学习。
3.在教师鼓励下,自觉学习,善于学习,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问,大胆质疑,乐于与同学合作学习,互帮互助,有成功体验,能积极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学好。
4.在学习活动中,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敢于大胆猜测,具有创新激情,会与同学合作,有克服困难的愿望和体验,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5.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基于以上的目标,作为小学教育这一育人的基础工程,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只有具备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
四、研究的内容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意志为相对薄弱、自制能力比较差等特点,并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我提出了一些培养良好的巧为习惯的策略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可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1.学校应该始终如一的把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来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德和文明行为。还提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斤,培养良好习惯。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外部环境
清新宜人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北京大学的"一塔湖图"(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的相得益彰所透射出的北大精神,也让人感受到学校美景对人所产生的感染为。如果学校里有一个小花园,花园中有假山和池塘,池塘中种满了荷花,每年夏天当荷花盛开的时候,清晨就会有许多学生在池塘周围读书;学生在感受到校园美景的同时,很多学生更是在这里背会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所写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蜡挺立上头。"
3.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宣传和教育
学校可以利用周一旗下讲话、班会课、品德课、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调动校园所有的资源充分宣传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
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①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师生之间的活动是构成学校的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可避免的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行为习惯是素质的外在体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师的师德修养,长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正面的影响。②班主任通常由本班级中担任主要科目的老师兼任。在学校中班主任和学生相处时间最长,对班级和学生也最了解,在有些学校中许多班主任还兼任本班级的品德课任课教师,可以说班主任在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中扮演了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班级其他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有重要的意义。⑨由于本地区最近几年生源急剧増加,所以年轻教师的数目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年轻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和建设者。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让年轻教师尽快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对于提高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可采取的榮咯和方法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5]:
1.与时俱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教师
当今的教师己经不是我们以前认为的"孩子王",不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单调枯燥,上课也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新的科技知识的不断涌现导致原有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加快,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大数据、大信息的环境下势必会接触很多新鲜的事物,产生许多W前学生没有的新奇的想法。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经常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
2.不断提髙自身的师德修养
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积极争做良好道德风范的体现者,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3.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更加用也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制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件和教具,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谏堂气氛,鼓励并且制造更多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使课堂成为所有孩子的课堂。
4.对学生要有耐心
对于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要有耐心。"花开须有时,唯有静待之"教育不是一劇而就,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天能养成的。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又差,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前段时间已经改正的问题,过段时间可能又出现了,这种反复性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5.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这就造成了他们的个性也截然不同,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内向文静、有的善于表达、有的沉默寡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他们的化点和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6.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
小学阶段是学生斤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古人曰;"不积旌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每一天做起,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7.树立典型,启发自觉,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针对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可以在班级中通过经常评比"纪律标兵"、"卫生标兵"、"劳动标兵"、"学习标兵",开展作业评比、书法展览、学习榜样先进事迹等活动调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班级所有学生。另外,通过各种荣誉称号的评比,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个人荣誉感。"班级是我家,振兴靠大家",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需要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平时的班级学习和集体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通过积极参加运动会、划分卫生责任区等方式,鼓励学生为班集体的荣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8.与家长保持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
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学校和家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送样的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那种把学生送到学校就撤手不管,想当然的认为学生的教育完全是学校责任的父母,实际上是十分不负责任的。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也的社会组织,也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巨大的影响。"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一一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是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教师与家长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写纸条、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经常保持联系,使家长第一时间可以知道孩子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了解学生的近况,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这样就可使孩子的教育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可以凝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促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巧为习惯,并且使其巩固稳定下来。
(三)、家长可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家庭是影响学生的仔为习惯最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孩子行为习惯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阅读了大量"关于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或学业成绩影响"的文献资料,并且对班主任和家长的访谈后,笔者总结出家庭因素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巨大的影响,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学习;②隔辈教养溺爱严重;⑤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无法给孩子正确的指导;④父母对孩子的不管不问;⑤父母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对。为了使孩子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该努为做到以下几点;①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外部环境;②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孩子的水平;⑨经常与孩子的任课老师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近况,以便针对问题"对症下药";④尽量不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避免隔辈教育溺爱严重;⑤经常抽时间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关心孩子也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作为家长更要关也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聊天,听孩子讲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等方式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学校生活;通过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做手工、一起外出旅行等形式,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6]。
五、结语
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方式对此进行研究,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受传统教育影响,小学行为习惯教育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所以,针对此种情况,对其进行剖析,从中发现问题,寻找合理策略和方法加以解决是本论文的关键内容。对小学行为习惯教育的问题加以分析,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能有效发挥德育的整体优势,达到德育教育的理想目的。行为习惯中良好认知的传输,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感、促进文明行为的养成,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丽萍.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3,(07);171.
[2]张振华.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模式初探[J].江宁教育研究,2002,(09);68-69.
[3]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4]高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赵曼.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6]孙米雷.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J].学周刊,2012,(10);116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小学德育论文:浅谈德育
下一篇:小学德育论文:在班级建设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