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小帅、团支书
数据支持:城市数据团、银联智惠研究院
说起上海的商业中心,每个上海人乃至中国人都能信手拈来:南京东路、淮海中路、陆家嘴、徐家汇、四川北路、五角场……
本文根据上海市相关规划和民间共识,选取39个大型商业中心作为研究对象,落到地图上,大概长这样:
如此之多的商业中心密集分布在660平方公里的上海中心城区,每个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有多大、本土化程度有多高?它们之间是和谐共荣,还是激烈厮杀?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将综合运用手机信令数据和线下刷卡交易数据,用数据来认识上海商业中心的格局。
首先我们来看,谁是上海的商圈头牌?
我们选用了占地面积、客流量(基于手机信令数据)、消费金额(基于线下刷卡交易数据)三个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得到各个商圈的各项分值:
如图所示,陆家嘴包揽了占地面积和消费金额的双料冠军,成为最大赢家;但人气之王的桂冠则被南京东路摘取,淮海中路和新虹桥分获客流量的二三位。
指标之间的比较也很有意思,例如,从手机信令数据上来看,南京西路和淮海中路虽然客流众多,但从全市线下刷卡交易数据上看,总交易额却没有成比例地高;南京东路和陆家嘴则是交易额排名高于客流量。
我们给三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则得到了商圈的综合排名:
综合了各项数据表现和相关规划文件,我们认为排位前9的商业中心具有典型的城市级商圈特征,并将之作为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这9个商业中心分别为:陆家嘴-张杨路、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南京西路、新虹桥天山、徐家汇、四川北路、五角场和大宁。
这9个商圈落在地图上长这样:
各个商业中心有什么特点呢?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最关心的是吃吃吃和买买买,也就是关心各大商圈的餐饮消费和零售消费情况。
如上图所示,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和淮海中路无论从零售交易额还是餐饮交易额来看,都是消费的天堂。而陆家嘴的总交易额虽高,零售餐饮所占的份额却并不大。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比较零售和餐饮交易额的比值则会发现,五角场的零售交易额达到餐饮交易额的21倍,与“五角场有很多好吃的”的一般认知不同。这可能是由于五角场地区大学生众多,团购和线上支付更为流行的缘故吧。
那么,这些消费都发生在什么时间呢?
我们先来看餐饮:
餐饮的消费时间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中午13点和晚上20点达到两个高峰,且晚高峰的强度明显高于午高峰。至于淮海中路半夜12点的餐(jiu)饮(ba)小高峰,有钱人果然夜生活丰富啊。
再来看零售:
与餐饮相比,零售交易额并没有明显的规律,且在各个商圈差异极大。可能对于这些大型商业中心来说,日常交易额的变动是波澜不惊的,而某些土豪一时兴起的一掷千金,却使得交易额的分布具有了许多偶然性吧。
那么,来这些商业中心消费的人,都从何而来?
我们先来看看客流的时间分布。
根据手机信令数据的分析结果,几大商圈的客流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总体是相同的:人流在早上8点陡然剧增,之后缓慢增加,至晚上17点达到最高峰,之后人流开始缓慢减少。这个趋势很好理解:8点准时出现的多为上班族,而在白天缓慢增加和晚上缓慢散去的,则更多的是前来消费购物的人群。
仔细看的话,有几个商圈的客流形态比较特殊:陆家嘴、大宁和四川北路的客流量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时间有明显的增加。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同时具有较强的交通枢纽功能,有较多的过境人流。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筛选出了晚上6:00-9:00出现在这些商圈的人群(其中有专程前来休闲购物的,也有部分加班和下班后就近消费的白领),然后追踪他们的居住地址,从而绘制出9大商圈的客流分布:
根据客源地的空间形态,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1. 各大商圈的客流基本符合就近原则,即附近居民来此消费的最多;离开商圈的距离越远,人数越少。
2. 轨道交通建设对延展客流来源地的作用非常显著。例如,四川北路客流沿10号线、3号线、8号线向东北方向延伸,沿4号线向西延伸;徐家汇客流沿1号线和9号线向西南方向延伸;大宁的客流则高度集中在附近和3号线沿线。
3. 商圈的影响范围很难跨越黄浦江。尽管目前已有多条跨江地铁、跨江大桥、跨江隧道,但商圈的客流来源仍然很难跨越黄浦江。即使是淮海中路、南京西路、南京东路等顶级商圈,其客流的绝大部分仍然来源于浦西,而能级更低的五角场、四川北路等商圈几乎没有跨江客流。
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现各大商圈的服务范围,我们设计了商圈的服务半径指数。该指数的含义是,以商圈中心点为圆心向外画圆,能够覆盖80%客流的圆的半径。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3km以内的客流占商圈总客流量的50%以上,而覆盖80%的商圈服务半径则差异极大。其中,服务半径最小的是五角场,仅有4.5km,服务半径最大的徐家汇则达到10km。
服务半径是大好,还是小好呢?关于这一点,我们恐怕很难做出定量的判断。例如,徐家汇10km的服务半径一方面说明其辐射能力强(得益于轨道交通),另一方面也说明其客流来源较为分散,聚集程度不高。
于是,为了衡量各大商圈客流的聚集程度,我们又设计了本地化指标,其含义是商圈3km半径内,覆盖的客流比例。结果如下图所示:
没错,五角场以高达70%的本地化程度名列榜首,大宁和四川北路以60%左右的水平紧随其后,而陆家嘴和南京东路则是本地化程度最低的地区。
显然,商圈的服务半径和本地化指数都是各大商圈激烈竞争的结果。利用同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各大商圈的空间势力范围图。在本商圈的势力范围内,超过40%的客流更倾向于前往该商圈而不是其他商圈。
从各大商圈的空间势力范围分布,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内环内的商圈数量多、密度高,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之间的客流争夺非常激烈,势力圈的空间面积很小。与之相对应的是,内环以外的商圈则获得了向外扩展的优势,其纵深之长、腹地之广,都是市中心的商圈所不能比的;陆家嘴张杨路商圈,更是以绝对优势覆盖了中心城区的绝大部分浦东地区。
2. 势力圈的空间分布与轨道交通线路的契合度较高。特别是四川北路、大宁以及徐家汇等商圈最为明显。若有新的轨道交通线路跨越黄浦江,将五角场与浦东联系起来,那么五角场的势力范围很有可能会向东扩大,这是五角场未来发展的一个机遇。
3. 图中也有一些主导商圈不明确的灰色地带。灰色地带的产生原因有两种:该地区的市级商圈竞争非常激烈,客流被均匀瓜分;或者,大部分客流从市级商圈流向地区级商圈。
当然,势力空间范围小并不代表势力小。当年英国不也只凭20几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吗?我们设计了疆域系数来衡量商圈的空间影响力,其含义是商圈的势力范围面积与商圈面积的比值。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陆家嘴以浦东霸主的姿态毫无悬念地雄踞疆域系数的第一位,而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则紧随其后。这两个地区尽管势力范围小,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嘛!
然而,疆域面积毕竟是一个比较虚的指标,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人。我们又制定了子民系数,其含义是各个商圈势力范围内客流的多少。
结果表明,南京西路凭借其较高的人口密度、向北的狭长腹地获得了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新虹桥和四川北路。而此前风光无限的陆家嘴和南京东路则分别跌至第五位和第九位。
看着这些不断变动的榜单,我似乎隔着屏幕闻到了一丝拼杀的血腥味。
而血腥味最浓的,无疑是空间势力范围图中呈现灰色的地区。或许,顶级的商业中心将通过营销手段和轨道交通进一步增强其在灰色地区的影响力;或许,已有的地区级商业中心将继续保有“地头蛇”的优势;或许,新的商业中心将在这些灰色区域拔地而起;或许,这些地区的战况将持续胶着……
而城市发展未来的不可预期,也正是城市的迷人之处。
注:
1. 本文由城市数据团与银联智惠研究院联合原创和首发。
2.若想查看9大商圈客流来源的大图,请在关注“城市数据团”微信公众号以后回复“0商圈名”查看,如“0五角场”。
3.本文主要研究的是9大市级商圈的情况。实际上许多地区级商业中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想了解这些地区级商圈的更详细的情况,请与团支书联系(邮箱:business@metrodata.cn)。
4.若想了解地产方面的数据分析技能,欢迎加入“地产数据研习社”。https://ke.qq.com/course/154333#term_id=100176692